大兴安岭林区少数民族的生态哲学浅析.docVIP

大兴安岭林区少数民族的生态哲学浅析.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兴安岭林区少数民族的生态哲学浅析

大兴安岭林区少数民族的生态哲学浅析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居住着蒙古族、满族及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了大兴安岭林区思维方式的转变带动行为方式的转变。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居国有林区之首,莽莽林海传承着几千年古老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大兴安岭林区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冲突与调适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道德传统,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传统生态哲学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1.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脱胎于自然,是由某种自然物经过长期的演化而生成的,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一种典型看法。鄂伦春族神话传说中曾经记载:天神“恩都力”看到兴安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森林里有数不尽的飞禽走兽,却找不到人的影子,于是“恩都力”用飞禽走兽的骨和肉加泥土,制作了10个男人和10个女人,从此就有了鄂伦春人。人不仅来源于自然,而且依赖自然。蒙古族传说中这样写道:人生天地之间,全靠自然的恩赐、养育。天是慈悲仁爱的父亲,赋予人的生命;地是乐善好施的母亲,养育了人之形体。因此人要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珍爱自然。   2.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大自然具有双重性,既有惠泽众生的一面,也有桀骜不驯的一面,特别是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一定限度时,大自然便会肆虐地报复人类。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都有尊重自然规律的传统意识,对自然资源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在围猎过程中,他们从不搞灭绝性的猎杀,而是放走母畜和仔畜,以保持野生动物的繁衍。达斡尔族人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草场轮换放牧、土地歇茬、伏天休渔的良好的生态习惯。正是这种生存原则和生态理念,维护了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平衡。   3.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的道德义务。基于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北方少数民族都以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乡规民俗、禁忌律令等方式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在狩猎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禁忌,不猎正在交配的野兽,不猎怀息、产息、孵卵的动物,不猎正在哺乳的动物。鄂伦春族还禁止猎杀鸿雁和鸳鸯,认为猎杀鸿雁和鸳鸯会破坏夫妻关系,影响繁殖后代。同时,生活在林区,鄂伦春人十分重视防火,当人们搬迁的时候,都会把簧火的灰烬埋在含有水分的土里,再用脚结结实实地踩好;当雷击等原因造成森林火灾时,鄂伦春人都会全力以赴,与大火做殊死搏斗,不惜用生命的代价去保护森林。千百年来,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传统生态道德的有效约束下,遵循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原则,对自然保持着一份敬义之心,并将保护生态环境视为自己的道德责任。他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使自然生态始终保持在一种平衡状况。这种传统的生态道德观念虽然古朴,有的还带有某种神秘、愚昧甚至宗教色彩,但这些质朴的思想却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理念,极富现代意蕴。可以说,大兴安岭的北方少数民族对自然界的态度、认识和行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森林文化的文明程度和存在价值。 大兴安岭林区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后开始进人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伦理观割裂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确立了以人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依据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在人的手中。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一个著名命题就准确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自然是手段,人是目的,大自然不过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使用的工具而已。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的存在是为了给动物提供食物,而动物的存在是为了给人提供食物……所有动物肯定都是大自然为了人类而创造的。   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更多的利益需求,必须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种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伦理观把自然排除在人类共同体及其道德保护之外,大自然被完全无助地暴露在人类的贪欲之下。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无休止、肆无忌惮的索取和掠夺,从而导致人和自然环境的严重失衡。   从历史上看,大规模开发利用森林是在工业化初期,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发展森林工业取得发展其他产业所需的资本和原材料,进而推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这也是发达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期间都经历过无林化阶段的根本原因。英国毛纺业等工业的发展,使大量森林消失,到20世纪初森林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