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炎症(Inflammation).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炎症(Inflammation).ppt

第四章 炎 症 (Inflammation) 李 景 和 PBL教学 女性患者,59岁,无意中发现颈部包块1 天,B超和CT检查发现左颈部实性包块2×2 cm大小,边界较清。考虑:⑴转移癌⑵恶性 淋巴瘤等。 请思考下列问题: ⑴该患者有哪些疾病的可能? ⑵各疾病有何特点及如何鉴别? ⑶进一步确诊需做哪些检查? 第一节 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conception of inflammation) (一) 定义: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活体组织 血管系统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防御的中心环节 损伤与抗损伤贯穿炎症反应全过程 (二)炎症的意义 二、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二)全身反应 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炎症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临床指征 发热机制: 外源性致热原 内源性致热原 IL-1、TNF→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局部细胞PGE→发热 外周血WBC改变: IL-1、TNF→ WBC释放加速,不成熟杆状核N↑(核左移)/促进CSF产生→骨髓造血前体细胞增殖↑→WBC↑ 急性炎症——增高、类白血病样反 应、核左移 严重感染、抵抗力低下——不明显 不同病原菌感染引起不同类型的 WBC增加 三、炎症的原因、局部病变和分类 (一)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physical agents ) 2、化学性因子(chemical agents ) 3、生物性因子(biological agents) 4、坏死组织 (necrotic tissue) 5、变态反应(immunological reaction)或异常免疫反应 (二)炎症的局部病变 1、变质 (alteration) 2、渗出(exudation) 3、增生(proliferation) 某一种炎症性疾病的局部病变往往以其中一种病变为主。 一般而言,病变早期(急性炎症)往往以变质、渗出为主,病变后期(慢性炎症)多以增生为主。 变质是一种损伤过程,渗出、增生是抗损伤过程。 (三)炎症的临床类型 超急性炎症:如青霉素过敏、器官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炎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扁桃体炎 慢性炎症:如慢性胆囊炎、慢性肾盂肾炎 亚急性炎症:如亚急性重型肝炎、亚细 第二节 急 性 炎 症 一、渗出(exudation) “渗出和渗出物(特别是WBC)是急性炎症的重要标志”。 (一)血液动力学改变(hemodynamic changes):血流状态和血管口径的改变 1、正常血流状态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increased permeability of the vessel) (三)液体渗出 渗出物(液)(exudate):因血管通透性增高 漏出液(transudate):因静脉回流受阻所致。(与渗出液比较) 炎性水肿(inflammatory edema) 炎性积液(inflammatory hydrops) 渗出液的作用 利 ①稀释和带走毒素及代谢产物;带来营养物质 ②抗体、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③纤维蛋白阻止细菌扩散,有利于吞噬C发挥吞噬作用,病灶局限化;修复支架。 ④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带到局部LN,刺激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 害 ①液体过多,压迫器官,影响功能。 ②纤维素渗出过多→机化、粘连。 (四)白细胞渗出及其作用(exudation of WBC and phagocytosis) 白细胞渗出: 炎症(性)细胞: 炎性细胞浸润(inflammatory cell infltration):最重要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吞噬作用是炎症防御反应的中心环节 白细胞渗出基本过程: 白细胞游出、白细胞聚集、局部作用 1. 白细胞游出 (1)白细胞边集和附壁 (2)白细胞粘着(adhesion) 内皮细胞、WBC表面粘附分子(CAMs)相互识别、相互作用(CAMs和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介导。 粘着机制: 参与WBC粘着的粘附分子:selectins,immunoglobulins,integrins,mucin-like glycoproteins 粘附分子向细胞表面再分布:如P-选择蛋白 粘附分子合成和表达增加:如E-选择蛋白 , ICAM-1和VCAM-1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