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视野[定稿]
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视野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文学人类学
小组讨论侧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荆云波
比较文学和人类学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不搭界的学科。但是,自人类学诞生的初始阶段,人类学家就将神话、诗歌、传说等文学现象纳入到人类文化的范畴进行研究,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不同族群的文化、文学现象,人类学当中的跨文化的文学比较成了人类学和文学的交汇点,成功地为比较文学打开了一扇跨文化研究的示范性窗口。文学人类学的应运而生,就是人类学和文学相遇的必然结果。其实,文学人类学研究从20世纪初便开始在中西学术的交融中出现,茅盾、郑振铎、闻一多等杰出学者为国学方法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某种示范。新时期以来,随着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勃兴和一批人类学著作的汉译传播,在新一代学人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下,以原型批评为先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热潮悄然兴起,拓展了我国比较文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格局,推进了科际整合与知识创新,留下丰富多样的研究经验与成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历届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年会上,文学人类学学者的声音都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也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前景。那么,人类学究竟能为文学研究带来怎样的发展空间呢?这是比较文学及文学人类学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此大的学术背景下,2008年10月12日,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这个话题再次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此次大会的主题为“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文学对话”,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加拿大、美国、英国、埃及、韩国等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大会在两个方面体现了人类学对比较文学视野的开拓,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需要反思的问题。
一、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转向: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多样性及地方性问题。
在开幕式和大会的第一场主题发言中,与会者明显地感到了人类学将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向,大会几位发言人都特别强调人类学基于田野调查得出的经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对比较文学的启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乐黛云先生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了针对人类20世纪的残酷经验及文化中的霸权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之间的冲突,跨文化的对话显得更加紧迫,并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的主题发言中提出中国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应当注重56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的流传和差异。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教授杜维明在大会主题发言中就“多元文化与文明对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文化全球化中,所有原始古老的连结纽带都彰显的十分突出,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将原始性和普世性融合起来。地方性知识的全球性意义,或许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坚实的台阶,成为将“具体的普世性的”思维模式想象并实现为在全球性社会中张扬差异的一个基础。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教授巴柔(D.-H. Pageaux)也强调“内部比较研究”(compapratisme intérieur),即在多语言和多文化的国家里,对内部文化多样性和特殊性的研究。
以上几位在比较文学界颇富盛名的专家所谈到的都与文化人类学奉行的“文化相对主义”分不开。人类学是伴随着殖民主义扩张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对所谓的落后的异民族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的基础上,人类学家发现了“原始民族”生存的智慧,积累了大量地方性的知识和文化多样性的经验,认识到文化优劣并不能以科技与物质的先进与否来判断,这样就构成对启蒙以来资本主义现代性价值体系的质疑和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这是人类学贡献给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并成为后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资源。文化多样性的思想对于比较文学研究同样具有启示性和重要意义。如果说以往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强调事实的“同源”、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强调文学性的“相同”,他们共同的特点在于“求同”的可比性,那么,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则要在承认人类文学文化现象具有共同性、相通性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比较的“求异”,即地方性差异、文化多样性成为可比性的基础和相互学习的前提。
二、文学人类学的追问:文学的概念和功能究竟是什么?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开幕式和大会主题发言之后,大会围绕着“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文学与宗教的互释”、“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视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文学关系”、“跨文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诗学:历史生成与现代阐释”等18个分组和圆桌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其中,“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视野”为文学人类学分组,此组的讨论围绕着“灾难与文学的文化治疗”主题展开。
此话题直接来源于刚刚过去汶川大地震,当时成立的人文救灾工作组的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