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师德理念窥探.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师德理念窥探.doc

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师德理念窥探   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形式多样的伦理道德。所谓家训乃“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者”, “治家立身之言,用以垂训子孙者也”。家训的本义是指父母对子孙的教导与诫勉,是一种具有私家性质的文化载体。正如《后汉书》所言:“髫龀夙孤,不尽家训。”古人训诫子孙的家规、家范、家则、遗嘱、家书等不断增多,尤其是明清家族文化的发展,家训也逐渐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传统的家训可以单本刊行,也可以附刻于族谱中,或勒石存碑。就其功能而言,除了道德教化外,还在于通过家族内部的约束,维系家族的团结。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对子弟的教育,为了对子弟进行教育,家族往往要聘请贤达博学的教师为其子弟授课,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教谕应尾应箕两儿》言:“切记不可一日无师傅。无师傅则无严惮、无稽考,虽十分用功,终是疏散,以自在故也。”教师的引导与教化对于子弟的学习和成长尤为重要。因此,在家训内容体系中,就有不少涉及到师德的表述。尽管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碎片化的描述,但是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可以较为完整勾勒出传统家族对师德的评价和认知。光绪三十四年(1908) 奉节《邓氏族谱?邓氏宗范》云:“择师以师为人表,非品隆学优者,子弟将无从取法也。”这里讨论到良师的道德问题,即“师为人表”“品隆”“学优者”。也就是说,在师德层面上,良师必须是学生道德情操学习的楷模,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学问。家训中师德的范畴也概莫如此。   一、择师为慎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子弟教育,尤其是对儿童教育注重“发蒙”,认为只有从小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懂得礼仪。因此,为其子弟选择教师尤为重要。家训中所规定的择师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师德认知的表现。刘禺生在《世载堂杂忆》详细记载:“旧时教儿童,注重发蒙。儿童五六岁以上,家中延师,具衣冠酒食,封红包贽敬,列?p笔,请先生点破童蒙。先生即以?p笔点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四书论语首句;先生读,学生随读,读毕,全家谢先生,是为读书儿童一生发轫之始。(案)中国社会最重蒙师,尤重发蒙之师,此种风气,宋代最甚,考宋人轶事,某门下中书还乡,必具衣冠拜于启蒙师膝下。”透过文献记载的隆重仪式也可见传统家族为子弟择师的严谨态度。   选择教师为家族子弟进行训迪历来被视为宗族重大事务。对于子弟入学年龄规定,不同的宗族有不同的规定,如明代著名家训郑太和《郑氏规范》就规定:“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傅,十六岁入大学,聘致明师训饬。必以孝悌忠信为主,期抵于道。”《柯桥蔡氏宗谱?家规》规定:“子弟初能言语即教尊亲敬长之道,六岁便入乡塾学字读书。”霍韬《霍渭??家训》则规定:“凡子侄,七岁以上入社学。十岁以上读暇则耕或耘。十五岁以上习举业,勿耕。”又清代学者俞陛云自叙“余十岁时,延师课读,口授尚书礼记。”可见,家训中规定的学生入学年龄各有不同,尽管如此,但是都强调对子弟的启蒙教育。   对子弟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必然转化为对教师选择的重视上。家训史料中,家族对选择教师无一不是持审慎态度。《礼记注疏?学记》:“择师不可不慎也,师善则善。”教育子弟是宗族的大事,明代何伦《何氏家训?隆师亲友之规》强调:“切不可因已无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匮乏而不从师。”家族为其子弟选择教师教育子弟读书关乎宗族的发展,因此,宗族在选择教师上态度往往极其谨慎。清代郑燮家训《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言:“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即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笑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之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这里所谓“择师为难”和“择师不得不审”反映了古人对选择教师以课子弟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即使更换教师,也要在其任教期限内“礼节尊崇”。可见选择良师之重要性。   家族对教师选择的重视还表现在对教师的礼敬上。一方面,在师资物质上,给予教师丰厚的束金,如清代龚炜《巢林笔谈》载:“二李先生之封翁陶庵公,宦族之极贫者,为其子延师,必丰其修脯,督课甚严。”又如清陈盛韶《问俗录》云:“(书灯田租)或一人独收,两人平收,三人均收,故建阳极贫之士颇?埃?而延师修金从厚,诗书之遗泽孔长矣。”无论家族贫富情况,在聘请教师上重之以资。另一方面,在礼敬教师上,尽礼尊重,如孙奇逢《续家规十八则》就强调“隆师以教子孙”,所谓“隆师”就是强调对待教师要充分尊重。一旦对所延教师不恭,则被视为有逆伦理,为人所不齿。褚人?《坚瓠乙集》收录了“有时少湾者,延师颇不尽礼,致角口而去”后被人“用吴语赋歇后诗嘲之”的故事,来说明延师须尽礼的重要性。   传统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