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柯雪帆 赵章忠 张玉萍 程磐基.docVIP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柯雪帆 赵章忠 张玉萍 程磐基.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地悠悠zjw整理注:这篇文章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2期上。中药剂量关系中医药的慧命。本文内容只见多人引用,从未见过全文。网上也未见过。最近,偶然机会,在黄煌经方沙龙上,见到该文章的图片。(见附后)。我将它整理成word文档,供大家学习参考地悠悠zjw)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上海中医学院 柯雪帆 赵章忠 张玉萍 程磐基 《伤寒沦》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药物剂量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悬而末决。现就近年对这个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 一、根据临床常用量估计 1979年出版的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仿寒论选读》具体地把《伤寒论》中汉代的1两折合为3克,1升折合为60~80毫升或18~30克。此书沿用1964年出版的《伤寒论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观点,认为“关于剂量之标准,古今不一。汉时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即二十四铢为一两。处方应用时,一方面根据前人考证的量制折算,更重要的是依据临床实践。凡沦中云一两者,折今约一钱.云一升者,按重量折今六钱至一两不等,按容量可折60至80毫升。”我们认为,医生对某—种药物的习贯用量是回事,东汉时1两折合现在多少克是另一回事,两者不能等同起来。这种用临床常用量来估计仲景用药剂量的方法,早已有之。如徐灵胎。医药源流论,认为“自三代至汉晋,升斗权衡,虽有异同,以今较之,不过十分之二。”汪昂《汤头歌诀》认为“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徐、汪两人均为清代人,出生年月,相差不过七十余年,当时的衡制并无变化,1两合今之37.3克。【1】而所估计的剂量相差竟达一倍。就以近年临床来说,各个医生的习惯用量差别很大.如上海的夏理彬老中医,桂枝只用三分到五分(1~1.5克),而沈宝善老中医,桂枝常用一两到三两(30~90克),相差数十倍.即使采用临床常用量的平均数,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医生的用药剂量差异之大,实难统一划定。所以根据临床常用量来估计仲景用药剂量,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二、根据某种药物单位体积测比重推算 近有陈家骅氏等的论著《经方药量管窥“见《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以《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乌头桂枝汤方后的煎煮法为根据,推算出东汉的1斤合今之126克,1两合8克弱。理由是方后记载“后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认为1斤蜜的容积为0.5升(五合),根据东汉1升合今之198毫升,则0.5升为99毫升。又测得生蜜比重为1.27克/毫升,于是推算出上述结果。我们曾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实验:用100毫升市售的蜂蜜(比重为1.38克/毫升)加温,当减少到81.7毫升时,重量由138克减少到116克,蒸发水分约22克,比重变为1.42克/毫升。此时烧怀底部的蜂蜜已呈焦黑,冷却后凝成固体。据此我们认为:“以蜜二斤,煎减半”之说,是约略之辞,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而且经煎煮后的蜂蜜是不能再以生蜜比重为标准的。因而陈氏推算的基础是不可靠的。再查考一下这一条原文,各种版本文字上有差异,如《千金方》为“白蜜一斤,煎减半,”《金匮要略心典》为“以水一升,煎减半。”这种以有争议的文字作为推算的依据,意义就不大了。 清·王朴庄《考证古方权量说》【2】也曾根据《千金方》蜜1斤得药升7合,及《灵台仪象志》水与蜜比重为20:29的记载,以自制药升1升水为一两二钱,推算出1药升蜜重一两七钱四分。据此又得出“古十六两,今重一两二钱一分八厘。古—两,今重七分六厘强”的结论。然而王朴庄自制的药升,并非是东汉时期的升,故上述数据也就不能认为是东汉时期的用量。 三、根据“药秤”折算 1959年出版的中医研究院编的《伤寒论语译》和1974年出版的《金匮要略语译》两书,一方面引用《中国度量衡史》的材料(东汉一两相当于13.92克)。【3】一方面引用唐·苏敬编的《新修本草》中的一段话,认为东汉时有药秤,只有普通秤的二分之一。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1两折为6.96克。 《新修本草》(成书于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即东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耳。”【4】要理解这段文字的涵义,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后汉末以来,晋代开始,衡器的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及如何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二是这段文字中所说的“今秤”,当然是指唐代的称量,而今称与张仲景的称量相似,那末,“古秤”是指什么时候的称量?根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度量衡制度于新莽时期曾进行了一次整顿,但是至汉

文档评论(0)

tianji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