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字意义源流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字意义源流考.doc

“曾”字意义源流考   摘 要:“曾”字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两种读音、11种释义。本文以“曾”的字形演变为线索,梳理“曾”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探索该字的源和流,以求还原其意义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曾 字形 本义 演变过程   《汉语大字典》中“曾”字有“céng”和“zēng”两种读音,11种释义(见《汉语大字典》第1521页)。本文以“曾”的字形演变为线索,梳理“曾”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探索该字意义的演进过程。“曾”字的字形演变如下:   甲骨文形体,象古代蒸食的炊器甑(zèng)。金文形体,上为盖,中为腹,下为底,做饭用。小篆形体演变成了从八从曰,声的形声字。   一、“曾”字本义探源   (一)本义为“甑”   许慎《说文解字》“曾”字下云:“词之舒也。从八从曰,声。昨棱切。籀文作,按字亦作。”《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山,郭璞注:“音如釜甑之甑。”何光岳指出:“山,约为曾人所居制甑之地。”[1]显然不是“曾”字的本义。随着出土文献增多,“曾”的本义逐渐清晰。   甲骨卜辞中“曾”字写作“”。从形体上看,象炊具“甑”上有蒸汽。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释曰:“曾,独体象物字,金文?伯簋作,甲骨文从省‘’作‘’,曾为甑的初文,蒸食炊具,是为本义。”[2]朱芳圃也认为:“‘曾’即,甑之初文。甑、?炊饭,与鼎以烹肉同。其器下盛水,上盛饭,中置一箅(蒸锅中的竹屉)。”[3]曾宪通、林志强著《汉字源流》中也提出:“曾非形声字,中的‘田’为象形。”[4]据《字林》云:“甑,炊器也。”甑是从鬲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何光岳在《楚灭国考》中也作出分析得“曾”实为原始社会末期新创造的甑器,即用以甑饭的饭甑,甑旁之瓦是后来所加。还提出“发明甑器的部落便称作曾,后来发展为国号。”[5]   可见,“曾”的本义应该是一种叫作“甑”的炊器(详见文末附图1),后用来指代制作“甑”的地名,进而演变为国号、姓氏。作为炊器的意义后写作了“甑”。此炊具在使用时有隔层,从而引申为“重叠”之义,读为“céng”,同“层”,如《管子?轻重戊》:“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   (二)“曾”为“增”和“赠”的本字   刘桓在《甲骨文考释(续完)》一文中认为“”也是“曾”的初文,“正因为象甑中之箅将器隔为两重,故从曾之字多有重义。”[6]按照刘桓的考释,“”为“曾”之初文,在甲骨卜辞中就已存在一字多义的用法,分别用作“甑”“增”“憎”用。如《盐铁论?诏圣》:“虽曾而累之,其亡益乎?”《孟子?告下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孙??音义》:“曾当读作增。”又引申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尔雅?释亲》:“王父之考为曾祖,孙之子为曾孙”。郭注:“曾尤重也”。“曾祖”“曾孙”,表示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在现代汉语中这层含义读为“zēng”。   何光岳《楚灭国考》一文认为,商灭夏后,“夏的同姓亲族,或被俘虏成为臣仆,或被逼向四方迁避,唯独曾人能立足于商朝附近,正因他们历来对商忠心耿耿,常常入贡。以后曾便衍化为‘馈赠和赠送’之义,又因拿曾人进贡的物品当作祭品,故又称之为曾祭(蒸祭)。”[7]所以“曾”字由本义引申出了“赠送”义。   二、“曾”姓氏由地名、国名演变而来   甲骨卜辞中,“”常用来表示国名和地名。《掇续》六二:“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比□,中比舆,左比。”这是武丁时期的卜辞,记录的事件是商王南征,商军的一支与曾国的武装联合行动。《殷墟文字甲编》二八三?:“庚午卜王贞,其呼小臣烈从,在衣?……”这是禀辛时期的卜辞,记录的是商王亲自来到曾国。这些出土文献表明,曾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并与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代卜辞有“□巳,……”(院.3.0.1875)。[8]丁山在《殷氏族方国志?曾》中认为:“读为?(zhēn),是地名。”于省吾认为:“即金文曾之初文。……亦当为地名。《中》:王命中先省南国,行王居,在。与契文之,自系同地。”[9]虽然“曾”的具体位置还有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曾”一度作为地名,是“?”“?”“缯”的本字,进而成为国号,最后演变为一个姓氏。   不少学者都考证过曾姓的来源,杨建敏认为“曾姓即来源于曾国”[10],最早的曾国以制甑闻名的曾人生活在中原?(溱)水流域,河南省新密市溱(?)洧流域是中华曾姓的祖居地,即曾姓的起源地。《姓氏急就篇》中记载:“曾氏出于?,姒姓,莒灭?,子孙在鲁者别为曾氏。”何光岳在《楚灭国考》一文的观点同《姓氏急就篇》一致,还进一步考证了现在对应的地点,文中找出《世本》中的记载。论证得出:“曾氏郡望出于鲁国和庐陵郡。”[11]   三、“曾”假借为虚词   “曾”用作虚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很普遍。   《说文》:“词之舒也。从八从曰,声”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