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孙.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孙.doc

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孙   木心,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本名孙璞,字仰中,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关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82年定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美术创作。2011年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木心的名字最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源于羊年春晚上一首名为《从前慢》的歌曲,这首作品的歌词正是木心先生写的一首小诗。“诗中描述了那个淳朴而善良的年代,那些远去的时光和往事,就如老电影一般在脑海反复浮现。”《从前慢》的作曲刘胡轶认为,木心把大家的思绪带回了当今社会匮乏的那种“慢节奏”中。   他是著名绘画大师林风眠的弟子,他的学生陈丹青推崇他道:“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   木心生平   木心,1927年出生于浙江乌镇,是当地一个富商家庭的独生子。木心从小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十几岁的时候,又在离家不远的“茅盾书屋”,接触到大量西方经典著作。1946年,他离开家乡,进入了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没过多久,他又转到了与他的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研习中西绘画。“文革”时期木心被捕入狱,即使在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艺术和文学创作,坚持写下自己对文学的思考。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这信仰使他渡过劫难。   “文革”后,木心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并曾参与主修人民大会堂。1982年他定居纽约。在国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自1984年至2000年,出版了12本小说、散文和诗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6年,木心文学系列首度在内地出版,始获本土读者认知,也是同一年,他被家乡乌镇邀请派回故乡居住,时年79岁。2011年因病与世长辞。   木心作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木心先生的作品在我国台湾陆续出版,包括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素履之往》《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我纷纷的情欲》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作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从而成为与福克纳、海明威等人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的唯一中国作家。   20世纪90年代初,木心应纽约一群内地文艺家执意邀请,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学生中有画家、舞蹈家、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听课学生最多时达到30余人,两周一课,每堂课4小时,寒暑假停课。课单内容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20世纪世界文学,东西方通讲,由听课者自行挑选,知识灵感并作。那时木心先生62岁,历经文化断层的他,却能够完整地将世界文学史整理出体系,随时随地侃侃而谈。   同在纽约的学生陈丹青记下了5年的课堂笔记,超过40万字。后来他将这些课堂笔记整理成《文学回忆录》一书,于2013年出版。这本书已经不单单是“世界文学史”的讲座,更是木心先生个人的“文学回忆录”。陈丹青回忆听课的感觉,一是无穷的愉快,一是智力“不支”,往往四五小时后,所有同学面露倦色,只有木心先生还能谈笑风生,“木心先生最年迈,可是在座所有年轻人的精力和智力远远不及他”。   孤岛上的鲁滨孙   木心先生本人追求“无名度”,他始终坚持自我的生活理念、文学立场,将文学作为信仰,像在一座孤岛上一样,不间断地从事创作。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为木心特设“散文展览”专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孙》,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注目。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过,包括后来的时间也更多的是他的学生陈丹青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木心先生推到众人面前,才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位“鲁滨孙”。   关于自己的笔名“木心”,他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其实是取其笔画少,写起来方便。名字是个符号,最好不含什么意义,否则很累赘,往往成了讽刺。自作多情和自作无情都是可笑的”。可见先生的自由与洒脱。   香港作家梁文道对木心先生有过这样一段评价:“我看到他那张50岁的照片非常非常怪,怪在什么地方呢?那张50岁的照片,你不觉得这个人像坐过牢似的。1978年刚刚从‘文革’中结束苦难回来的很多作家,难免身子会有点儿往前驼下去,有点儿佝偻,难免神情上会有点儿沮丧,有点儿失落,有点儿恐惧,有点儿担心,有点儿惶恐、惶惑,但是木心没有,他整个状态让你觉得他的精气神很足一样,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他一生追求文学的光亮,并因此走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之路。在《文学回忆录》中,他亦师亦友,向旁人介绍着世界文学知识,系统完备,立场坚定,言辞中有着对文学的敬畏,也时刻透露着文人傲骨。文学艺术的孤岛上,这位倔强的先生创造着自己的一方世界。   原文欣赏   最后一课(节选)   今天我的最后一课,和都德的“最后一课”,性质完全不同。法国人而不准上法文课,那是非常悲哀。我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