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瞿秋白研究综述
2012年度学年论文
《瞿秋白思想理论及其演变之研究综述》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2010级历史学汉班
学生姓名:陈晗
学号:20101101752
指导老师姓名:张建军
2012年5月7日
瞿秋白思想理论及其演变的研究综述
摘要: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他在思想上是如何跨出“文斋”走入政治的,本文分四个时期,结合瞿秋白的人生经历,对他思想的演变及形成做一个初步探讨。
关键字:瞿秋白 思想 综述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书生”从政的他,思想上历经波折,由最初的彷徨避世,到接触并逐步了解社会主义,最终形成了共产主义思想。这期间瞿秋白在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冲击,对他今后的政治生涯及文学创作等有何影响,本文从以上方向出发,总结了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简述。
幼年时期的传统文化熏陶
瞿秋白的思想形成、变化和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在家庭衰败之前的12年里,瞿秋白既蒙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接受到带西方色彩的近代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小的瞿秋白的熏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他的父亲。瞿世玮尽管终生未仕,但却通读四书五经,会作八股,对赋写诗扬扬洒洒,精通中国旧式文人立世所必须掌握的各种文化能力,其中于中国绘画尤其精擅。瞿秋白耳濡目染,自小跟父亲学艺,练书法,习篆刻,走丹青,读医书,吟诗文,学成了旧式文人的诸般艺事在身。二是入庄氏书馆从庄怡亭私塾修学两年。少年瞿秋白所接受的带有西方色彩的教育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就读于冠英两级小学堂,二是1909年入常州府中学,一直学到1915年。
这样的人之初,在瞿秋白一张白纸般的心灵上泼洒下第一层描绘思想的烙印,影响深远:一方面,为瞿秋白打下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让瞿秋白广泛涉猎,读诗属文,通览儒道释,深深浸润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文化之中,以致于这种儒雅的名士气质陪伴瞿秋白终生而挥之不去;另一方面,人之初时带西方色彩的初、中等教育又使瞿秋白受到孙中山等的平等、民主、民族共和等思想的影响,同情弱小,崇尚斯巴达的尚武精神。
早年的这些经历对瞿秋白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文艺思想始终夹杂着中国古典的文艺趣味,但他最终仍选择朝向现代文艺思想进行艰难调适,并因此成为中国
现代早期的文学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
现实打击下的痛苦思索
1916年,瞿秋白的母亲因无力还债无法维持生计而自杀,一家人从此各奔东西。瞿秋白进入了他思想领域较为痛苦迷茫的一段时间。
有学者提出,在这前后,瞿秋白的思想由避世观转变到厌世观。无法摆脱的愈来愈真切的贫穷、苦难与辛亥革命后黑暗的现实,使找不到答案的瞿秋白产生了避世观,随着母亲去世的残酷现实,加之各种中西思想的碰撞,为求希望,他遂由避世观逐渐转向厌世观[??。而瞿秋白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也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在《饿乡纪程》中,瞿秋白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从入北京到五四运动之前,共三年,是我最枯寂的生涯。友朋的交际可以说是绝对的断绝。北京城里新官僚“民国”的生活使我受一重大的痛苦激刺。厌世的哲学思想随着我这三年研究哲学的程度而增高。然而这“厌世观”已经和我以前的“避世观”不相同。渐渐的心灵现象起了变化。因研究国故感受兴趣,而有就今文学再生而为整理国故的志向;因研究佛学试解人生问题,而有菩萨行而为佛教人间化的愿心。这虽是大言不惭的空愿,然而却足以说明我当时孤独生活中的“二元的人生观”。一部分的生活经营我“世间的”责任,为自立生计的预备;一部分的生活努力于“出世间”的功德,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我的进俄文专修馆,而同时为哲学研究不辍,一天工作十一小时以上的刻苦生涯,就是这种人生观的表现。
可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瞿秋白接受各种新思潮,思想上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文化上反封建的程度愈加明显。从避世观到厌世观,代表着瞿秋白一段时间的人生观,但这种情况到了1918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避世厌世的情绪下,从小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瞿秋白,一直有着“入世”的想法。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声势更加扩大,瞿秋白和他的一班同学已经在接触新思想,宣传新文化,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与新文化运动有关的各项活动。正如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所述:“一九一八年开始看了许多杂志,思想上似乎有相当的进展,新的人生观正在形成”。这与其在《饿乡纪程》中的回忆似有矛盾,但更切合实际[??。从瞿重华、沈颖、郑振铎等人的回忆文章来看,瞿秋白此时已“积极参加了当时进步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他的屋子里,热烈的谈论着,常常到深夜”。但在新文化运动中已“入世”的瞿秋白,仍有“出世”之意。在1919年4月赠李子宽的山水
画中还有如下题词:“松风自度曲,我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