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2.pptVIP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2.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2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 曾守锤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1)谁是流动儿童? (2)流动儿童是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吗? (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4)如何理解心理弹性(和保护性因素)的概念? (5)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有哪些? (6)对研究的反思(a):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贡献是什么?(b)什么是心理健康?(c)什么是积极发展? (7)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行动(全校行动vs.个案干预两则)。 (8)对行动的反思:“环境中的人”的视角以及社会改革的行动策略。 1 谁是流动儿童? 根据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的界定,流动儿童指的是,“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6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 15岁以上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 没有学习能力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 我的定义: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学习或生活的儿童。 根据《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目前中国有1981万多名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经历了种种逆境,如,制度的排斥,他人的偏见和歧视(晓岚的悲剧),父母的高压力状态,家庭的穷困,等等。 晓岚一家来自安徽农村,父母在上海市某区做小生意,晓岚从1996年上幼儿园中班起就一直在该区Z校读书。由于身上有孤臭,晓岚在学校被一些调皮的同学喊“臭蛋”,却未被制止。同桌小强借口晓岚弄坏了他的铅笔,对晓岚进行长达一年多的高利盘剥。晓岚父母反映给老师,老师调查的结果竟然是:你的孩子自愿给的!小强还把晓岚的作业故意藏起来,偷看晓岚的日记,向同学宣读,并撕掉了日记中写到自己的部分。班主任对小强的行为不但没有加以制止,经常警告晓岚及其父母,如果晓岚不交作业,就要把她调到外地班去。“外地班”就是“民工子女班”。晓岚的爸爸说,Z校把一些非上海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分开设班。外地班不参加学校评比,带班老师也不参加评比,大家都知道外地班差,不愿意去。为了让女儿不受歧视,晓岚的爸爸情愿多出钱让女儿进到普通班级。可是,在普通班级里,晓岚仍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歧视。2003年5月,晓岚因不堪同学的歧视和欺负,投河自尽。(文中人物为化名。《东方早报》,2003年9月17日第12版,转引自王映,2004) 图1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模型(出处:阿什福德,雷克劳尔,洛蒂,2005,p130) 2 流动儿童是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吗? 是。 不管是小学阶段的流动儿童(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林芝,翁艳燕,2004;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2005;王毅杰,史秋霞,2008;占友龙,阳植翠,彭瑛,2009),还是学龄前阶段的流动儿童(刘晓瑛,宋媛,陆艳红等,2006),也不管是简易学校里的流动儿童(胡进,2002;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还是公办学校里的流动儿童(刘正荣,2006;王丹阳,2008),其心理病理的流行率或得分均高于同龄的城市儿童(例外的观点: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2005;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2008)。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人际情感失调。胡进(2002)参照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内容编制了调查问卷,对一所简易小学(育英小学)的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自我评价消极。 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 人格或个性缺陷。如,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人(2005)采用16PF对广东省惠州市497例初级中学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个性特点表现出处事多从现实条件出发,精明、世故,但又自卑和敏感,而且个性谨慎、消极、缺乏活泼开朗的特点。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表1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 当然,我们还可以去分析,面临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风险因素的流动儿童,其流行率的变化。 表2 流动儿童心理病理的流行率 4 如何理解心理弹性(和保护性因素)的概念? Masten,Best Garmezy1990年定义了三类心理弹性概念(Nettles,Pleck,1994,p157): 第一类心理弹性指的是“克服逆境”,它与公众对心理弹性的理解一致,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人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 第二类心理弹性指的是,面对急性或慢性生活压力(如父母离婚、家庭经济困难),个体并未受到消极的影响,而是成功地应付了这些压力; 第三类心理弹性指的是经历创伤后的恢复,即创伤没能将个体打倒。 Rutter1987年也提出了一个心理弹性的概念(Nettles,Pl

文档评论(0)

tiantian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