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習行動研究計劃.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實習行動研究計劃

教室秩序管理好,教學順利進行 雷雅如 壹、研究背景與目的 一間一年級的教室內,教師正在進行一節四十分鐘的教學,但是每進行教學一段時間後就要維持秩序一次,究竟為了維持秩序,老師與學生要流失多少寶貴的「教、學」時間? 班級是師生互動的情境,也是進行教學、學習及共同生活成長之所在。(郭明德,民88)其中,學生們透過老師的教學來習得知識技能。但問題是,如何落實教學工作?除了老師對於教學內容的充分準備與呈現教材於學生面前外,有效的教室秩序管理,也是落實教學工作的基礎。不管是在職教師,尤其是新進教師最感焦慮與困擾的問題,是教室紀律管理。(涂靜如、單文經,民81;張秀敏,民82;Evertson & Harris, 1992)尤其對一年級的教師來說,教師紀律管理更是重要的課題。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就在於透過與實際教學情境結合的行動研究,深入一個一年級教室觀察與訪談,探討該班教室秩序混亂的原因,進而尋求有效合適的教室秩序管理方式,期能有助於該班教學工作的進行與學生的學習。 貳、文獻探討 教室秩序 教室秩序是個難以界定的名詞。Doyle(1980:395)對秩序的定義是:「秩序具有管理人的功能,及藉由組織班級團體、建立常規和秩序、反對不當行為、監控和調整班級事件等等。」Au(1980)等人則認為教室秩序簡單的說,「就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對於一些促進教室活動必須的行動方案,學生要去遵守。」(Wittrock, M.C.,1986:396)在本研究中,「教室秩序管理」則指教師在上課情境中,對於學生講話行為之處理,及其對學生表現良好行為之稱讚、對學生表現不當行為之指責的處理情形。(郭丁熒,民83) 班級常規 常規(discipline),教育國際辭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將其定義為「意指教師的教室控制或對學生行為的一般約束」。(Page and Thomas, 1977, p.106)派克報告(The Pack Report)將常規視為「能維持一種有秩序的系統,以利學習活動之進行及教學目標之達成」。(Scottish Education Department, 1977, para, 3.1) 而班級常規一詞,則指學生在教室內日常生活的一種規律(吳鼎,民63);郭明德(民88)也認為班級常規是教師為了使班級活動能順利、有效的進行,而由教師或教師與學生共同訂定,學生在教室內需遵守的一種規約。 總言之,班級常規可以說是「教師或教師和學生共同處理教室中人、事、物等因素,使教室成為最適合學習的環境,以幫助達成教學目標的一套有系統或不成系統的規則。」(吳清山等,民79) (三)一年級學生的認知、人格與道德發展 由於認知、人格與道德發展內容涵括甚廣,因此本研究僅就與教育與研究主題較相關的理論來探討。 1.認知發展(王家通編,民86) 一年級學生在認知發展上,介於心理學者皮亞傑(J. Piaget)所提認知發展階段的前操作期與具體操作期。 (1)前操作期的兒童尚缺乏合理和邏輯性的思考,一切判斷全根據事物外觀或當時的狀態,亦即思考仍然是自我中心,且只注意到事物的某一面,無法同時考慮多個向度。 (2)具體操作期的兒童已具備邏輯推理能力,思考不再限於單一向度,解決問題較少受到自我中心的限制,無法抽象思考。若要了解抽象概念或原理,須借助具體事物的操作。 2.人格發展(王家通編,民86)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將人格發展分成八個階段,涵蓋整個人生歷程。其中一年級學生屬於第四階段「小學時期」。兒童渴望能從工作上獲得成就,也希望他的成就能得到認可與讚許。有了成功的感覺自然會激勵兒童勤勉奮發,因而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要設法為每個學生提供從工作與課業中獲得成功的經驗。 3.道德發展 在許多道德發展的研究中,在認知發展論有皮亞傑(J. Piaget)與柯伯格(Kohlberg)提出論點。皮亞傑經由了解兒童對遊戲規則的看法和使用行為結果或意圖來判斷行為這兩者來探討道德發展,主要分為三個時期。其中一年級的學生屬於第二時期「他道德期」,兒童認為規則是不可改變的,並且傾向以行為結果來判斷行為的嚴重性。同時,兒童認為作出不對的行為時,處罰也隨之而來。而柯伯格(Kohlberg)則繼承道德發展的觀點,將其理論與方法擴展並系統化,發展出一套道德發展的模型。(王家通編,民86)他將道德判斷發展分為三時期六個階段,其中第一時期「道德成規前期」大約出現在學前幼稚園與小學低中年級階段。兒童是根據行為的後果或體力較強者、權威者的觀點認定行為好壞與對錯。其中包含處罰順從導向與功利相對導向兩個階段,前者對於服從規則以避免受罰

文档评论(0)

cynthia_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