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崇东邮政储蓄制度安排与改革的考察.docVIP

杜崇东邮政储蓄制度安排与改革的考察.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究领域:金融学 邮政储蓄制度安排与改革的考察 南开大学金融系2001级博士生 杜崇东 内容提要:本文叙述了在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变迁过程,分析了邮政储蓄制度创新的动因,用制度创新理论论述了1998年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改革夭折的原因,指出“第一行动集团”对制度变迁成本的控制能力是制度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development of postal saving services, and analyses the way and sources of the revolution of postal savings institutions. Based on model of the r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it also studies main reasons of failure of postal savings institution in 1997 and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r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first-move group” to control and digest change of expected return and costs. 关键词:邮政储蓄业务,邮政储蓄制度安排 制度变迁 邮政储蓄制度安排与改革的考察 南开大学金融系2001级博士生 杜崇东 一、引言 邮政金融业务是指邮政部门利用邮政基础设施所经营的金融业务。邮政部门办理金融业务已有很长的历史,1898年清政府邮政部门开办了邮政汇兑业务,1890年派员远赴奥地利学习其开办邮政储金业务的经验。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2月成立了交通部邮政储金委员会,于1919年7月1日在北京、上海等11个相对发达的城市开办以公教人员小额储蓄业务为主的邮政储金业务,其 “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宗旨体现出邮政储蓄亲民便捷与稳健经营的特点;1930年成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隶属交通部,与邮政总局平行,随即颁布《邮政储金法》,业务范围扩大到财产和人寿保险、经营买卖股票和抵押放款;因与邮政业务有交叉不便管理,1935年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改称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并隶属于邮政总局,到1937年末,邮政储蓄业务网点达648个,储户达30270个,储蓄余额达6079万元(法币),在当时的金融界占有重要地位;从1942年起成为“四行两局一库(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0年邮政储金汇业局撤销,但仍旧委托邮局办理储蓄业务,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内在要求,1953年储蓄业务停办。 作为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部门,邮电部门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网点遍布城乡(1986年53000多个网点)、接近广大城乡居民、完善的电信网络和邮政投递网络触及到城乡各个角落——的特点,且成为沟通城乡地域之间的信息、资金和物资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基于历史经验和当时经济改革环境,邮电部门认识到其自身吸收城乡居民小额闲散资金的潜在优势,且邮政部门一直存在政策性亏损,从1982年开始积极奔走以“以储养邮”为口号呼吁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1986年初在北京、石家庄等11个城市试点开办邮政储蓄业务;1986年3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开办邮政储蓄业务的协议,同年4月1日邮电部门正式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并在全国铺开。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与其他邮政业务混业经营,混合核算,业内有识之士认为邮政部门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是国家给邮电部门的一项大政策),在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外力和内部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这种制度安排展现出其独特的轨迹和特点,本文试对其进行分析。 二、1986年以来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和制度安排的演变 自1986年邮政储蓄业务恢复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向居民个人倾斜的分配政策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邮政储蓄特殊的制度安排、鼓励储蓄的利率政策导向、邮政百年老店品牌信誉和其公共服务部门的“公有”背景、储蓄市场竞争环境的相对宽松、居民投资渠道的狭窄与邮政部门采取的各种激励措施相结合使邮政储蓄业务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 1、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邮政储蓄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详见下表一。6557.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30%。 表一:1986年—2002年中国邮政储蓄存款业务的发展情况 年 份 年末余额(亿元) 年增长率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