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_酶学概论zg课件.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要参考书 郭勇编著. 酶工程(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2009 郑宝东主编. 食品酶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罗贵民主编. 酶工程(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陈守文主编. 酶工程. 科学出版社,2008 袁勤生,赵健主编. 酶与酶工程.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主要学术期刊 食品科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食品生物技术学报 微生物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SCI, IF=2.375) 第一章??? 酶学概论 什么是酶? 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可以分为蛋白类酶(P酶)和核酸类酶(R酶)两大类别。 1. Enzyme proteins (P酶) 酶是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剂活性的蛋白质 。 2. Ribozyme RNAs (R酶) 本身就是一段RNA,不需要额外的蛋白酶就可以对 自身进行剪切。 要准确地说出酶是什么时候、由谁首先发现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虽然人们很早就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真正认识它、利用它还只是近百年的事。 什么是酶工程? 酶的生产与应用的技术过程。酶工程即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中,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所需的产品。酶工程是现代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的交叉技术,它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食品工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等领域。 酶工程的应用范围: (1)对生物宝库中存在天然酶的开发和生产; (2)自然酶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技术; (3)酶的固定化技术(酶和细胞固定化); (4)酶反应器的研制和应用; (5)与其他生物技术领域的交叉和渗透。 其中固定化酶技术是酶工程的核心。实际上有了酶的固定化技术,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利用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 第一节 酶学研究简史 1896年——巴克纳(Buchner)兄弟阐明了酵母的酒精发酵及离体酶的作用,表明酶不仅在细胞内,而且在细胞外也可以进行催化作用,为酶制剂产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1902年——亨利(Henri)提出“中间产物学说” 1913年——米彻利斯(Michaelis)和曼吞(Manten)根据“中间产物学说”,提出了米氏方程。 1926年——萨姆纳(Sumner)首次从刀豆提取液中分离得到第一个结晶酶:脲酶,提出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观点。 1958年——Koshland提出了“诱导契合”理论。 1961年——雅各(Jacob)和莫诺德(Monod)提出了酶生物合成的基本调节机制——“操纵子学说”。 “中间产物学说” 底物在转化成产物之前,必须首先与酶形成中间复合物,然后再转变成产物,并重新释放出游离的酶。 E+S ES E+P (1)锁钥假说(lock and key hypothesis): 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2)诱导契合假说 (induced–fit hypothesis) 该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 1965年——用X射线衍射技术推测溶菌酶的三维结构,首次提出“酶作用机制”这一名称。 1969年——日本千田一郎首次在工业生产规模应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氨基酸连续生产L-氨基酸,实现酶应用史上的重大变革。 1969年——用氨基酸单体化学合成牛胰核糖核酸酶。 1970年——Kelly、Smith等人从流感嗜血杆菌D中分离纯化出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II,为基因工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71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确立了“酶工程”这个新兴学科。 1982年——切克(Cech)等人在四膜虫(Tetrahynena)的rRNA中发现了一个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称为核酸类酶(Ribozyme),或称为催化活性RNA 。 1983年——阿尔特曼(Altman)和佩斯(Pace)等人研究表明RNA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 1986年——Pollack, S. J.等人报道了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被认为抗体酶(Abzyme)。 放线菌 1987年后,Bucher发现酶的细胞外作用现象,从而导致了酶的商品化生产。 霉菌 最初的商品酶制剂主要是以动植物为原料提取,如从牛胃中提取凝乳酶、从胰脏中提取胰酶、从血液中提取凝血酶、从植物材料中提取淀粉酶等。 之后,Takamine利用霉菌来生产淀粉酶,使得酶制剂工业取得突破,其方法至今仍被采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文档评论(0)

brnpnu311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