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doc

“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一   人民公社运动后兴办的公共食堂,是与供给制捆绑在一起,没有公共食堂这个载体,供给制不能顺利推行,而不实行供给制,公共食堂也难以那么几乎没有什么阻力就迅速普及。既然粮食已经多得吃不了,那么,“放开肚皮吃饭”也就顺理成章了。当时人们还算了一笔账,一个人放开肚皮吃一年大约需要500斤的粮食,仅尚未收获的薯类和晚稻产量,全国人民每人平均可有550斤,仅此一项。全国人民放开肚皮吃,一年也吃不完。   1958年国庆节前后,多少年来一直为吃喝发愁的中国农民,忽然间在公共食堂过上了一段不但吃饭不要钱,而且还可以“放开肚皮吃饭”的好日子。   据称,“放开肚皮吃饭”这个口号的发明者是柯庆施。这个口号传出来以后,中央分管农业的副总理谭震林在南京检查工作时,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建议在口号后面再加一句“鼓足干劲生产”。于是“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就成为了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安徽舒城县舒茶公社是较早实行“放开肚皮吃饭”的地方之一,该社的火箭大队的食堂在这年的秋收秋种期间,实行的是吃饭定量的办法,但有些肚量大的单身汉和大人多小孩少的户,反映有时吃不饱,经大队领导研究后,决定取消原来的定量办法,实行吃饭不定量,让社员放开肚皮吃饱。开始时,有些干部对这个办法感到踌躇不安,觉得放开肚皮吃饭好是好,但吃粮不受限制,会不会吃过头粮。这个大队的大队长是主张放开肚皮吃饭的,虽然他也对吃饭不定量后是否会超过定量标准心中也没有底,但认为要让社员发挥干劲生产,就要让社员吃饱,粮食不够,可以多种萝卜、白菜和杂粮。于是,在实行吃饭不定量的前两天,全大队突击种了18亩萝卜。   1958年9月18日这天,火箭大队正式实行吃饭不定量的办法。全大队在食堂吃饭的共有402人,这时因有28人去铁厂做工,实际吃饭人数374人,其中男女劳力227人,小孩117人,老人27人,病人3人。按过去每人每天1斤零5钱的定量标准,本应吃大米385斤,大队长考虑,第一天敞开吃饭社员食量必定增加,特地关照食堂仍按402人做饭,比定量标准多加了35斤米。吃饭时,全食堂开了50桌。有的社员因吃饭不定量,怕人家说自己吃得多,吃得特快。一个社员还带来个大瓦盆,装得满满的,本来他只吃四碗饭,这顿却吃了六大碗。别人问他,为什么带这么大的碗,他说:“这一顿尽吃,下一顿还尽吃吗?干一碗是一碗。”结果,这顿饭虽然比平时加了不少粮食,却吃了个精光。   第二天,在食堂吃饭人数与头天一样,下的米也同样多,晚上结账,比过去定量标准又超过了30斤。一些小队干部心里开始发慌,担心这样吃下去,多少粮食也不够吃,但大队长并不这样认为,说社员吃饱了干劲大,明年就能够增产,吃饭不定量的办法一定要坚持。结果到了第三天,社员的饭量开始下降,第四天则结余了20斤大米。据称这个食堂实行吃饭不定量一个月下来,每人每天一斤米下锅,已足够吃,而且还有结余。   江苏江阴县的马镇人民公社的“放开肚皮吃饭”,是在1958年的国庆节前开始的。马镇之所以搞“放开肚皮吃饭”,主要是“今年水稻获得大丰收。除去征购粮、种子粮和饲料粮以外,全社按每人一年650斤口粮计算,可吃一年零十个月”。由于“有了丰足的粮食”,所以能够做到吃饭不要钱,不定量。对于放开肚皮吃饭,社员自然是高兴的。62岁的贫农尹积福,子女多,劳力不强,过去吃饭很担心,老是不敢吃饱,怕吃过头要超支,开始吃饭不要钱时,尹积福还有点不敢相信,开头两天不敢吃足,怕最后还要算账,听了有关政策的宣传和鸣放辩论后,心里踏实了。他激动地对家人说:“我们真是到了天仙国了,共产主义才沾点边儿,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江苏淮安县联盟公社联盟大队的公共食堂被称为“幸福食堂”。社员到食堂吃饭时,自己吃饭自己装,要吃多少装多少,既不要钱,也不限量,这是一个实行供给制的无人管理食堂。“这个食堂吃饭方便,坐下就吃,不要排队。饭前不需订饭,饭后不需报账。吃饭不要钱,吃菜也不要钱,社员来客,开饭前两点钟通知,可以加菜,客人吃饭也不要钱,只有加菜时才要钱”。   当然不只是联盟大队的食堂社员来客吃饭不要钱,河北省安国县的伍仁村,是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家乡。公社化之后,有当代关汉卿之称的著名剧作家田汉来该村参观,他在参观后的一篇短文中写道:“我们尤其喜欢公社食堂的一种符合中国人民好客精神的制度。社员的亲戚朋友被认为是大家的亲戚朋友,第一天吃得好些,第二天到第五天当自己人看待,第五天以后才要粮票。这真是合情合理的制度。”   在提倡“吃饭不要钱”和“放开肚皮吃饭”之后,不少公共食堂只管盯着“吃饱”“吃好”的目标办,倾其所有,倾其所能,不但吃饭上不限量,就是吃菜上,也强调“一个星期不重样”“半个月不重样”,大吃大喝,穷吃海吃。1958年11月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