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三)自然环境变迁:河口与海岸线以长江口、珠江口为例.ppt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三)自然环境变迁:河口与海岸线以长江口、珠江口为例.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000年前珠海为孤悬在珠江口外的一群海岛,主体是五桂山、黄杨山、(唐家西北)淇澳、三灶、横琴等大小海岛。珠三角尚未淤积至此,珠海与其之间为一大海湾,属河口——海岛地貌。 六千年前珠海的古地理环境 三国时期的广州及附近地区 唐代珠江三角洲(番禺博物馆) 北宋末年,在西樵山南面率先修建了著名的桑园围。促使泥沙更大量输送到河口外堆积,对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明初屯田线:顺德桂洲、香山小榄到新会江门,在山丘台地线外。 明代的广州府附近 明代珠江三角洲(番禺博物馆) 清代珠江三角洲(番禺博物馆) 香山县属图(康熙朝) 今日的南沙 之一 今日的南沙 之二 昔日之河网、水道 昔日之河网、水道 珠江三角洲城镇化之缩影 1、沙田开发三条线路(历史过程)(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等的研究) 一是从广州经佛山、鹤山到新会,最早开发的地区——民田区,有密集的村落和规模不算大的庙宇和祠堂。 二是从广州经番禺,走广珠东线到中山,为大沙田区,线状聚落、低矮简陋的房子,没有庙宇、祠堂。 三是从广州经番禺,然后转向西南,经顺德大良、中山小榄转往江门、新会,属于民田和沙田的结合部,村落规模较大,规制宏伟的的祠堂。 珠三角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差异,以第三条路线为界,东南部是“沙田区”,西北部是“民田区”。 香港与其邻近地区图 何 氏 宗 祠(番禺沙湾) 2、沙田的形成,主要有四种形式 湾头淤积发育:由于河水受潮水顶托,便在海湾回流处形成沙田。 沿河岸发育:即在河岸两边淤积而成。 沿海岛屿、台地发育:围绕小岛、台地而成。 江心沙。 珠三角近二三百年来形成的新沙田,天然积成者少,大部分是人工造成。 地理空间 村落形态 生业 市场 土地经营 宗族 信仰仪式 社会等级 族群分类 明初:军事征服/土豪控制/垛集军户/屯田 明正统年间:黄萧养之乱/秩序重建/户籍整理/信仰正统化 明代中叶:士大夫化/礼仪改革/宗族/商业化 清代:迁海与复界/粮户归宗/户籍制度改变/土地分类登记 开边/埋边 (里面/外面) 块状村落/无定居(条状村落) 桑基鱼塘/稻田 城市市镇/稻米市场 地主/大耕家与耕夫 大族/水流柴 神庙/无庙 编户齐民/无籍 民(汉)/蛋 刘志伟、科大卫、罗一星等的研究 昔日之西关大屋 昔日之水上人家 2009年11月23日《南方都市报》之一 2009年11月23日《南方都市报》之二 水上人家之想象——07年正月十五广州文化公园花灯之一 文明的碎片:艇仔粥——南方都市报(09.04.27) 艇仔粥是广州名吃,作料非常丰富浮皮、叉烧丝、土鱿丝、鱼片、烧鹅丝、花生、鸡蛋丝、螺肉、葱花、油炸鬼……。 第五讲(三) 自然环境变迁:河口与海岸线 ——以长江口、珠江口为例 一、长江口 七万多年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期,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海退,到近两、三万年前,海面降到最低点,约比现在的海面低一百多米。由于海面的下降,使很多为海水分隔的陆地连接起来。 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东部滨海平原如天津、上海还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 1、海岸变迁的原因 河流搬运泥沙的沉积 河口三角洲的重力沉降:河口三角洲地貌是在河流、潮汐和波浪等三大动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输沙量较大的河流,随着三角洲的不断向海延伸和河流动力的影响日益向海扩大,河口滨岸地带可逐渐表现为由河流作用占优势。 海面上升和滨面后撤过程中,低海面位置时的古海岸泥沙在波浪作用下也随之向陆搬运和沉积。 贝壳堤代表海岸线长期稳定的一种状态。 2、长江口的成陆过程 丁文江把长江三角洲延伸的速度看作自古不变的。 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河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溺谷海湾. 长江口南岸沙嘴在海浪作用下,形成几列平行的沙堤和贝壳堤——俗称“冈身”,冈身地带系由江流海潮挟带。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受着长江本身的迳流、潮汐、风浪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而人的因素,如海塘、江堤的建筑,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波浪的浸蚀作用,总的讲沉积量是大于浸蚀量的。 2000年前长江口海岸线 长江口的流向大致是由西北往东南入海,一切沙带、贝壳沙带、江岸、江堤、海塘亦大致由西北往东南有规则的排列,因而顺势的同一条沙带、贝壳沙带、江岸等的成陆年代也大致相同。 太仓、嘉定一带往东北至长江南岸的垂直距离最短,而伸展速度最慢,约每六十至一百年才涨出一公里;往东南至南汇的距离最远,而伸展速度最快,约每二十年涨一公里。 太仓 南汇 始皇帝二十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