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一)自然环境变迁:气候与植被.ppt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一)自然环境变迁:气候与植被.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 (一) 自然环境变迁:气候与植被 一、气候变迁 二、距今五六千年以来的植被变迁 一、气候变迁 (一)相关气候知识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作用而成。 天气是瞬时或一定时段里的风、水、降水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过去记载的多是天气状况,如何用来分析气候?? (二)、主要气候分析手段 物候学 物候学就是没有观测仪器时代的气象学和气候学。也就是说,研究当时的人们所见的降霜下雪、河开河冻、草木发芽、开花结果、候鸟迁徙等现象关系的学问。 孢粉分析 孢粉是指古代裸子植物的孢子和被子植物的花粉沉积在地层中变成的化石。经过采集、化学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构造和纹饰,通过统计分类,可以确定其沉积时代的古地理环境。例如:被子植物花粉为主,表示当时的气候环境是温暖潮湿;松科花粉比较多,则反映冷湿的气候环境;如果以旱生的草本植物为主,则可能是干旱的草原环境。 测量 气候的所有材料包括?作物产量、收获日期、冰川运动、树木年轮、季候泥层、冰川雪线、昆虫遗迹等等,在历史气候学中称作“代理资料”。使用代理资料可以确定年代、响应时间等 年代确定主要依据地层学、树木年代学和同位素等方法。树轮和孢粉分析可以精确到年 很多代理资料的响应时间只针对长期变化,对迅速波动反映不敏感,甚至没有反映。另外,还存在响应滞差现象 所有代理变化都只部分是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有更复杂的因子在起作用。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并见《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75-498页) (三)、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 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500?BC),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 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600年前(500BC—1400AD),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 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since1500),利用地方志 4.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 (四)、历史上的气候分期 中全新世温暖期(距今8500—BC12C)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 中全新世(BC12C以前)大暖期 新冰期(BC11C-6C)总体偏寒 中新世小暖期(7C-13C)偏暖 近代小冰期(14C-19C末)偏寒 其中三个冷期:1450-1510        1560-1690        1790-1890 现代变暖期  (五)、5000年前的气候:温暖湿润 1、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京津地区:温暖湿润 黄河流域年均温度较今高出2°C 2、东北各地:以栎类树为主的阔叶林,气候比今天温暖,辽宁南部 地区温度比今天高3°C~ 5°C。 3、长江流域: 气候普遍较今日温暖湿润,上海附近地区、太湖的宜兴无锡、杭 州地区年均温度高出今天2°C~ 3°C; 新石器时代杭州湾平均气温高出现在4°C以上; 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周围、江西南昌,下游安徽安庆地区 4、西部内陆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的生长树线较今为高 西藏高原上湖泊发达,人类活动遗迹分布广, 今藏北北部无人区发现了细石器。 温暖湿润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世纪的殷商时期 (六)、5000年以来的气候:转寒转暖交替变迁 1、自公元前10世纪(西周早期)起,约有一、二个世纪的气温下降 期 2、约到公元前8~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气候转暖和,据《春秋》记载,公元前698、前590、前545等年分,鲁国的冬天无冰。这种气候大约持续至公元前1世纪。 3、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起,气候又转冷。史书记载: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率十万大军至扬州广陵故城,准备攻打吴,因该年大寒,入江的运河结冰,战舟不得入江,进攻之事作罢。 4、公元8、9世纪,黄河流域又一度转暖。 5、公元10~12世纪,中国气候加剧转寒。公元1111年(北宋政和元年),太湖结冰;同一世纪出现了苏州运河结冰、福州荔枝栋死的情况。 6、13世纪初,又有一段时间的回暖期。杭州13世纪最初的20年内有几年冬无冰雪。 7、14世纪开始又逐步转入寒冷,15世纪转寒加剧,17世纪下半叶气温达最低点,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在18世纪20~7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1°C~1.5°C,冬季降雪时间比现代多10%~15%。 1500~1900年是一次世界性气候寒冷期,即小冰期。就中国而言,也是5000年来低温时期中持续时间最长、气温最低的时期。 8、19世纪末气温又开始稍有转暖。有学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