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各论剖析.ppt

  1.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血红蛋白(Hb)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      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对儿童危害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期常见病。 贫血为公共卫生问题的分类(WHO)  发生率 分类  15% 低 15 % ~40% 中 40% 高? 我国亟待建立缺铁性贫血的统一诊疗标准 贫血,在我国属于中度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缺铁性贫血已经成为危害我国患者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但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它也是具有“隐匿性”的一种疾病,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必要的关心和足够的治疗,成为一种隐性存在的、重要的健康问题。 在我们国家,就贫血的患病率而言, 目前平均在20.1%左右, 但2 岁以下儿童则高达31.1%,老年人高达29.1%。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2 岁以下儿童是24.2%,老年人是21.5%。 铁的代谢 人体内铁含量及其分布 ◆ 铁含量与年龄、性别、体重、Hb有关   新生儿    75mg/kg    成人男性  50mg/kg      女性   35mg/kg   分布 血红蛋白约64%,肌红蛋白约3.2% ;  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肝、脾、骨髓等)约32%;  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和运转铁; 铁的来源 ◆ 食物  血红素(动物性食物): 铁吸收率高    含铁高且吸收率达10%~ 25%;    母乳含铁0.05mg/dl, 吸收率49%;   牛乳含铁0.05 mg /dl, 吸收率4%;  非血红素铁(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 1.7%~ 7.9% ◆红细胞释放的铁:   衰老红细胞释放的铁全部再利用 概念 血清铁(serum iron, SI):与血浆中约1/3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f ) 结合 的铁; 未饱和铁结合力:其余约2/3血浆Tf 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即可成饱和状态,加入的铁量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 血清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 SI+未饱和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 tion, TS) : SI/ TIBC 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是由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溶酶体分解、转化而形成的,由铁蛋白(ferritin)微粒集结而成的色素颗粒,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具有折光性。 铁的吸收和运转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吸收途径:   食物铁以Fe2+形式吸收    一部分与去铁蛋白(apoferritin)结合→形成铁蛋 白(ferritin) →保存在肠黏膜细胞中;   另一部分与肠黏膜胞浆中的载体蛋白→胞外→ 血液→与血浆中转铁蛋白 (trans-ferrin, Tf)结合 →随循环铁运到需铁及贮铁组织; ▲ 红细胞破坏后释放铁   在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 随血循环运送骨髓利用或贮存铁组织; ▲促进铁吸收:还原物质,如Vit C、稀盐酸、 果糖、氨 基酸等, 使Fe 3+→ Fe2+; ▲铁吸收下降:与磷酸、草酸等与铁形成不溶 性铁酸盐 ; ▲抑制铁吸收:植物纤维、咖啡、蛋、牛奶、 抗酸药等;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