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有机化学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pptVIP

天津大学有机化学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津大学有机化学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4.1.1 二烯烃的分类 (甲)隔离双键二烯烃 (乙)累积双键二烯烃 (丙) 共轭双键二烯烃 4.1.2 二烯烃的命名(标明每个双键位置和顺反关系)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 4.3.1 π,π-共轭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4.5.1 1,4-加成反应 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 4.5.2 共轭二烯烃 1,4- 加成的理论解释 电环化反应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 4.6 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4.6.1 1,3-丁二烯的工业制法 (1) 从裂解气的C4馏分提取 常用溶剂有糠醛、乙腈、DMF 、N-甲基吡咯烷酮(NMP)、DMSO 、和乙酸酮-氨溶液等。 4.6.2 2-甲基-1,3-丁二烯的工业制法 (1) 从裂解气的C5馏分提取 (2) 由异戊烷和异戊烯脱氢生产 (3) 合成法 (a)由异丁烯和甲醛制备 以 1,3- 丁二烯与极性试剂溴化氢的亲电加成反应为例。 第一步: 仲碳正离子(Ⅰ)比伯碳正离子 (Ⅱ)稳定得多, 因此反应通常按生成碳正离子(Ⅰ)的途径进行。 碳正离子(Ⅰ) —— 烯丙型碳正离子 P,π- 共轭体系 第二步: 1,4 - 加成通常亦称共轭加成 低温有利于 1,2-加成, 高温有利于 1,4-加成, 原因可从下图中得到解释。 ΔG1,4 ΔG1,2 能量 反应进程 1,2-加成与1,4-加成势能图 1,2-加成产物:反应速率控制或动力学控制; 1,4-加成产物:反应温度控制或热力学控制。 4.5.3 电环化反应 Electrocyclic reactions S-顺-1,3-丁二烯 环状过渡态 环丁烯 4.5.4 双烯合成, 亦称 Diels-Alder 反应 双烯体 亲双烯体 一般双烯体含有供电基和亲双烯体具有吸电基时利于反应。 双烯体均以 s-顺式参加反应,如不能形成 s-顺式,则反应不能进行。 如:2,3-二叔丁基-1,3-丁二烯 由于空间位阻,不能形成 s-顺式构象, 故不发生双烯合成反应. 象电环化和环加成这样只通过过渡态而不生成活性中间体的反应称为协同反应。 立体选择性:顺式加成 1950 The Prize was awarded jointly to: Otto Paul Hermann Diels (Germany, 23.1.1876 - 7.3.1954) Germany, Kiel University, Kurt Alder (Germany, 10.7.1902 - 20.6.1958) Germany, Cologne University, for their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ene synthesis. 烯烃臭氧化机理 Brown Foote 《Organic Chemistry》3 ed. p215 I II III 炔烃臭氧化机理 烯烃被OsO4氧化: Brown Foote 《Organic Chemistry》3 ed. p214 烯烃被MnO4-氧化: 4.5.5 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是1965年美国国化学家五德沃德(R.B.Woodward)和学生霍夫曼(R.Hoffmann)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提出的,即反应物与产物的分子轨道对称性保持不变。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是近代有机化学中的重要理论成就。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创始人之一R Hoffmann 和前线轨道理论的创始人福井谦一共同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Kenichi Fukui (Japan, *4.10.1918 - +1998) Roald Hoffmann (Zloczow, Poland, *18.7.1937) USA,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for their theories,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concerning the cour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伍德沃诺(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4.10-1979.7.8)生于波士顿。 16 岁入麻省理工学院,20 岁获博士学位。 for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art of organic synthesis“ 1965NPC 他合成的各种极难合成的复杂有机化合物达24种以上,所以他被称为“现代有机合成之父

文档评论(0)

精华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1022151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