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第一桥”.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河“第一桥”

黄河“第一桥”.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 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 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     【冰点】黄河“第一桥”2004年01月21日 01:36:58   陈冰   若干年前,我被就读的四川大学派往甘肃省档案馆进行毕业实习。一位忠厚长者从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拎出几块落满尘埃的“黄色纸砖”,要我小心剥离、粘贴并分类整理成一个个案卷。闻到那霉味,我心里顿时有点发憷:实习看来得全泡在这故纸堆中了。   长者不断地叮嘱:“这可是宝贝,一定要认真。”为得到学分,我硬着头皮一页一页地剥离,然后贴在宣纸上。有时,还需要电熨斗敷热,才能展开一页手稿。在几乎撂倒人的枯燥中,我渐渐看到光绪皇帝的朱批、铁桥建筑图、甘肃洋务局与德国泰来行、德国领事馆之间的英文电报,还有庄浪举人用颜体小楷书写的奏折。原来,我发掘出了一件历史创举!   我为中华先辈在国势衰颓的凄风苦雨中仍有那样的大智大勇而感动。黄河第一桥,就像一座强国路标,早已被祖先温厚地树立。   “天下事总是要干,要干最是要一片实心”   19世纪末,大清帝国终于经受不起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在数十年战火硝烟的烧烤下耗尽元气。晚清政府匆忙举起变法易俗的大旗,自上而下地在全国发起声势浩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一系列的政策相继颁行,像一阵飓风震撼着世纪之交的中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兰州道彭英甲率地方众官到黄河岸边议政。他想实实在在地解决黄河“无一桥永久贯通两岸”的千年难题。   这里是镇远桥遗址。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为便军运,在兰州城西七里许始造浮桥。用铁链系木船24艘,顺架木梁,横铺木板,旁设红栏,名曰“镇远桥”。洪武九年,总兵卫国公邓愈为使浮桥坚固,于两岸各置两大铁柱,以系缆绳。铁柱每根重约10吨,长5.8米,俗称“将军柱”。此后数百年,地方政府财政宽裕则维修浮桥,财政紧张则不修。如今,只有四根锈迹斑斑的“将军柱”孤立寒风。   彭英甲环视簇拥在身旁的官员,“兰州扼东西交通之要塞,凡南北各路往来者,一切官商行旅,皆在此渡河,却无一桥贯通。不知诸位有何感想?”   长时间的沉默后,皋兰县县令赖恩培建议在黄河“建一铁桥,乃一劳永逸之计”。他说左宗棠就任陕甘总督时,曾与俄国人商议营造铁桥,多次交涉,终因其索价太高而作罢。现在“我省何不敢为天下先?”   话音未落,众官议论纷纷:“建桥谈何容易!我省既无架桥本领,又无充足银两。”“兰州深居内陆,如何运输笨重桥料?”“左文襄公在任时,尚不能成建桥事宜,我辈又能若何?”   彭英甲目光炯炯:“左文襄公也曾告诫:天下事总是要干,要干最是要一片实心。”他请赖恩培派差测量水力、冰力,选择桥址,预算费用,做好修桥准备。他自己则开始同外国领事馆联络。   彭英甲,字炳东,河北人。中年投身洋务,因不满清廷官僚一味迁就洋人之习,屡不得志。至清末实行新政,在其好友陕甘总督升允力荐下,才被清廷封二品官衔,出任兰州道,总办甘肃洋务。   此时的彭英甲已年过半百。那天有意选择镇远桥址议政,就是想让官员们从深衙内走出,领受建桥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洋人不过是花钱雇来的工匠,又如何失我之尊严?”   5月初,德国驻天津泰来行经理喀佑斯来兰州游历。当他听闻甘肃洋务局有修建铁桥的筹划,便向彭英甲要求承揽桥工。经过数日讨价,德商甘愿包修黄河铁桥,保证八十年坚固不垮。桥价为十六万五千两白银,是左宗棠与俄商所谈价码的三分之一。   史载:左宗棠与俄商福克曾议定的桥价为六十三万两白银。   合同草案签署后,彭英甲立即着手重建兰州机器织呢局,希图“由中华所出羊毛,就中华所产呢片,普销内地,以积备筑桥银两”。   然而还未送走德商,彭英甲已接到陕甘总督升允要他前去西安紧急会晤的电报。   原来,甘肃省按察使白子卿和布政使丰安道秘密上书,揭露彭英甲建桥是“为自己升官不惜劳民伤财”。   升允见到彭英甲后便质问建桥事关重大,何敢擅自决断?   彭英甲递上包修方案,谦称:“秉性迂谨,凡事未经周全,不敢轻夸海口。现已与德商议定包修事宜,故向大帅面陈。”   升允阅毕点头称是:“兴办实业,符合新政。”但他话锋一转,“洋人包修,是否有辱我大清国之尊严?”   彭英甲答曰:“洋人不过是花钱雇来的工匠,又如何失我之尊严?”   升允还是担忧桥工能否按期完成。此时京城及沿海诸地变法活动四起,朋党之争激烈,推翻清廷的革命已从东南沿海兴起。   彭英甲回应:“东部言政事者多。相比之下,陕甘既无战事骚扰,亦无洋务瓜葛。民心温顺,只困于贫弱。抓紧时机创办实业,大清国就有坚实的后背了。”   升允禁不住感慨:“国破山河在啊!”他答应彭英甲他将直禀皇上,利用与皇上的私人交情尽快得到“皇帝恩准”。   彭英甲赶回兰

文档评论(0)

hao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