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30m公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上部结构设计[个人本科毕业设计]
目 录
第1章 概 述 1
1.1 设计资料 1
1.1.1 设计资料及构造布置 1
1.1.2 施工方法 2
1.1.3 设计依据 2
1.2 设计特点 2
第2章 桥梁结构总体布置 4
2.1 立面布置 4
2.2 截面布置 4
2.2.1 截面形式 4
2.2.2 主梁跨中截面主要尺寸拟定 4
2.2.3 主梁间距和主梁片数 5
2.2.4 横截面沿跨长的变化 6
2.2.5 横隔梁的设置 6
2.2.6 主梁尺寸计算 7
第3章 结构内力计算 12
3.1 主梁内力计算 12
3.1.1 预制主梁自重(第一期恒载) 12
3.1.2第二期恒载 13
3.2 活载内力计算 14
3.2.1 活载冲击系数 14
3.2.2 车道折减系数 14
3.2.3 计算活载内力 19
第4章 预应力钢束估算及其布置 24
4.1预应力钢束的估算 24
4.1.1钢绞线及锚具 24
4.1.2 跨中截面的钢束估算与确定 24
4.1.3 支点截面所需抵抗负弯矩的上部预应力钢束的估算结合确定 25
4.2 预应力钢束的布置 26
4.2.1 连续梁预应力钢束的配置原则 26
4.2.2 跨中截面钢束布置 27
4.2.3 锚固截面的钢束布置 27
4.2.4 钢束起弯角和线形的确定 28
4.3 钢束计算 29
4.3.1钢束起弯点到跨中截面的距离计算 29
4.3.2 控制截面的钢束重心位置计算 29
4.3.3 钢束长度计算 31
第5章 计算主梁截面几何特性 33
5.1 截面面积及惯矩计算 33
5.1.1 净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33
5.1.2 换算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33
5.2 各阶段截面对重心轴的静矩计算 36
第6章 次内力的计算 43
第7章 钢筋预应力损失计算 45
7.1 预应力钢筋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 45
7.2 由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考虑反摩擦): 46
7.3 混凝土的弹性压缩损失: 48
7.4 由预应力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 49
7.5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引起的损失: 50
第8章 主梁截面强度与应力验算 53
8.1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3
8.1.1 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53
8.1.2 斜截面抗弯强度验算 59
8.1.3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59
8.1.4 局部承压验算 64
8.2 持久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66
8.2.1 抗裂验算 66
8.2.2 挠度验算 74
8.3 持久状况构件的应力计算 76
8.3.1 受压区混凝土最大压应力和受拉区预应力钢筋最大拉应力验算 76
8.3.2 混凝土的主压应力验算 83
第9章 行车道板计算 85
9.1 悬臂板荷载效应计算 85
9.1.1 恒载效应 85
9.1.2 活载效应 87
9.2 连续板荷载计算 88
9.2.1 恒载效应 88
9.2.2 活载效应 90
9.2.3 荷载组合 92
9.3 截面设计配筋与强度验算 92
致 谢 94
参考文献 95
附 录 1 96
附 录2 102
第1章 概 述
1.1 设计资料
题目:7(30m公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上部结构设计
1.1.1 设计资料及构造布置
1. 设计资料
桥孔布置形式:7-30=210m
标准跨径:30m;梁长:29.90m;计算跨径:29.20m
桥宽:为分离式 左右幅均为12.25m 净—11.25m
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 材料
(1).上部T梁
C50混凝土:
弹性模量
容重γ=25kN/m3
15.24低松弛钢绞线:
弹性模量
张拉控制应力
、其他钢材
(2).护拦:C30钢筋混凝土
(3).桥面层:C40钢筋混凝土+沥青混凝土
沥青容重γ=23kN/m3
3. 工艺
按后张法工艺制作主梁。
1.1.2 施工方法
上部结构施工方案采用(负弯矩筋)的方法, 预制简支—连续施工程序:预制简支,分支进行预制安装,预制时按预制简支梁的受力状态进行第一次预应力筋(正弯矩筋)的张拉锚固,安装完成后经调整位置,浇筑墩顶接头处混凝土,更换支座,进行第二次预应力筋(负弯矩筋)的张拉锚固,进而完成一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施工。
1.1.3 设计依据
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DG D60—2004)
以下简称《桥规》·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DG D60—2004)
以下简称《通规》·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桥梁工程》·姚玲森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4.《结构设计原理》·叶见曙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5.《桥梁施工及组织管理》以下简称《桥施》·黄绳武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
以下简称《预混连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