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和思想内容提能专训.docVIP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和思想内容提能专训.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8 第1讲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和思想内容提能专训.doc

Ⅰ.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山水田园诗)专练 1.(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的能力。这首曲子每句都有“山”字,属于“嵌字体”。“山”字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首,也有重复使用的,整齐中见参差,恰到好处地抒写出作者爱山恋山、怡然自乐的心情。 (2)本题属于比较鉴赏题,综合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形象、手法的能力。孙曲“扫山云惊散林鸦”一句,写作者在清扫石磴,因为云气氤氲,所以扫石磴犹如扫云一般。清扫石磴的声音本来是不大的,但居然惊得林鸦四散飞起,可见这山谷是何等空寂幽深。而林鸦飞起时的振翅声,更反衬出空山幽壑的静谧气氛。王诗“月出惊山鸟”一句,写宁静的春山中,当月亮升起时,皎洁的银辉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通过动景,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2.(2014·安徽合肥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摊破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①,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②,木犀花③。 【注】①熟水:古代指煎泡而成的饮料、药汤。②酝藉:同“蕴藉”。③木犀花:通称桂花。 (1)词中所写多为平凡之事、寻常之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叙写了观景、熬药、读书、赏花等日常琐事,闲静中显出闲适、淡泊之情。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末句将木犀花拟人化,“酝藉”即写出木犀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花写得非常多情,借以表达了词人对木犀花的喜爱。 解析:(1)只要求对词中平凡之事、平凡之情进行概括。从原词来看,每两句一件事,将这些事进行简要概括即可;从这些平凡之事中,就可以看出词人的心情。 (2)从末句看,终日向人表现“蕴藉”之态的是木犀花,很显然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从这个角度出发,将词句内容加以分析并概括出词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 3.(2014·齐齐哈尔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②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③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④。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时年他四十二岁。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②青帘:借指酒家。③缟袂:白衣。④外家:娘家。 (1)这首词上片的第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