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对《尚书#8226;洪范》和《工具论#8226;范畴篇》的分析》.docVIP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对《尚书#8226;洪范》和《工具论#8226;范畴篇》的分析》.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对《尚书amp;#8226;洪范》和《工具论amp;#8226;范畴篇》的分析》.doc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 对《尚书·洪范》和《工具论·范畴篇》的分析 黄玉顺 (四川大学哲学系,成都市九眼桥610064) ? ?? [提 要] 本文通过对《尚书·洪范》和《工具论·范畴篇》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中西思维形式、尤其是其推衍规则及其范畴基础之间的差异。文章认为:西方思维形式为“实体关系套接推衍”,中国思维形式为“纯粹关系映射推衍”。 [关键词] 中西比较;思维形式;推衍;套接;映射;洪范篇;范畴篇 [作 者] 黄玉顺,男,1957年生,成都人。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中西哲学与伦理学比较研究。 ? A Comparison of Thinking Metho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An Analysis to Hongfan in Shangshu and Categories in Organon Huang Yushun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ichuan University )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tical contrast between Hongfan in Shangshu and Categories in Organon, this article makes a probe into the differences of thinking metho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especially the regulations of inference and the foundation of Categories. In the opinion of the article, the thinking form of the West is ‘the interlinking inference of substantive relation’, while that of China is ‘the projecting inference of pure relation’. Key Word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 Method of thinking; Inference; Interlinking; Projecting; Hongfan; Categories ? 中西之间思维方式差别很大,这是众所公认的,但这究竟是怎样的差异?这还是一个不甚了了的问题。本文以《尚书·洪范》和《工具论·范畴篇》[i] 为范本,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推衍形式[ii],及其范畴基础。任何一种思维都是这样一种格局:∣→ 。箭头表示思维的推衍进程,体现为某种“逻辑学”[iii];竖线表示这个推衍的范畴根据,体现为哲学的范畴表。如果说逻辑学提供了思维推衍的规则,那么范畴表就规定了思维的范畴基础。这道理很简单,因为推衍是由判断、命题构成的,而后者又是由概念、范畴构成的。 所以,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分别,我们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 这里首先涉及一个问题:关于思维方式的“合法性”或者“合理性”[iv] 问题。当今世界、包括中国,有一种很普遍的观念,就是认为唯有亚里士多德所确立的西方逻辑规则才是合法的。问题在于,此所谓“理”或“法”所指称的是什么? 一般来说,在西方哲学中,此“理”或“法”是指的思维的可能的进路(access)。然而在西方思想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此的理会截然不同:经验论者和先验论者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例如维特根斯坦的“经验证实”原则和胡塞尔的“先验意识”原则。皮尔士(C. S. Peirce)在著名论文《信念的确立》中,也只承认经验主义的合法性。[v] 不过,这里仍存在着一个双方都承认的“理”或“法”,谁都明白,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及斯多亚学派)所确立的逻辑规范。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都是从逻辑入手的。另外一种可能的思路则是康德那种超越认知领域“理论理性”、径直进入意志领域“实践理性”的做法,但它一方面是意志主义哲学思路的前奏,本身已经超越了我们这里所说的“合理”或者“合法”的论域,即与理论理性无关了[vi];另一方面康德仍然承认,若就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而论,思维仍然必须合乎逻辑[vii],这是“因为正是纯粹理性的认识在这里构成了实践应用的基础,所以实践理性批判的布局在大体上仍然必须按照思辩理性的布局来安排”[viii]。总之,逻辑乃是西方思想的共同平台。 然而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中,并无亚氏逻辑那样的规则,至少没有与之完全一样的规则[ix];而同

文档评论(0)

ghf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