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草莓病虫害.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 草莓病虫害 一、草莓病害 1、草莓轮斑病 草莓轮斑病又称草莓“V”型褐斑病,是各草莓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 症状 草莓轮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果梗、叶柄,匍匐茎和浆果也可染病。受害叶片最初出现红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呈圆形或近椭圆形斑块,中央呈褐色圆斑,圆斑外为紫褐色,最外缘为紫红色,病健交界明显,后期病斑上可形成褐色小点,多呈不规则轮状排列。几个病斑融合在一起时,可使组织叶片大片枯死。病斑在叶尖、叶脉发生时,常使叶组织呈“V”字形枯死。 发生特点 草莓轮斑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拟点属真菌,Phomopsis(Dendrophoma) Obscurans (Ell et EV.)。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到第二年6—7月份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和空气传播进行初侵染,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渐蔓延扩大。从梅雨季的后半期开始到9月份之间的高温时期,特别在25—30oC的高温多湿季节发病重。平畦漫灌和重茬连作地栽培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如新明星等;加强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摘除病叶,减少病害初侵染来源。栽植前摘除种苗病叶烧毁,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20分钟,待药液晾干后栽植。 药剂防治。田间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27%高脂膜乳剂200倍液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10天1次,连喷2—3次。 2、草莓叶枯病 草莓叶枯病又称紫斑病、焦斑病,我国发生比较普遍,是草莓叶部常见病害之一,有时发生危害相当严重。 症状 草莓叶枯病主要在春秋季节发病,侵害叶片、叶柄、果梗和花萼。叶片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扩大成直径3—4毫米的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与周缘颜色变化不大,病斑有沿叶脉分布的倾向,发病重时叶面布满病斑,后期全叶黄褐至暗褐色,直至枯死。在病斑枯死部分长出黑色小粒点,叶柄或果梗发病后,产生黑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病部组织变脆而易折断。 发生特点 草莓叶枯病病原为凤梨草莓褐斑病菌Marssonina potentillae(Desmazieres)Magn,有性阶段为Diplocarpon earliana (Ellet EV.)属子囊菌亚门。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植株病组织或落地病残物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空气进行扩散传播、侵染发病,并由带病种苗进行中、远距离传播。本病属低温性病害,秋季和早春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于侵染发病。肥足苗壮发病轻,缺肥苗弱发病重。草莓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新明星、达娜等品种较抗病。 防治方法 注意清洁田园卫生,于草莓采摘后及早摘除病老叶片,减少传染源。选用抗病品种,如新明星等。 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但不要过多使用氮肥。 药剂防治。于秋季降温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都有好的防病效果,而且还能兼治其他病害。 3、草莓褐斑病 草莓褐斑病又称草莓假轮斑病,在草莓产区发生较为普遍,在有的草莓园危害相当严重,是草莓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此病主要为害幼嫩叶片,此外还可引起果柄褐腐,或侵害浆果。 症状 草莓褐斑病在嫩叶上病斑常从叶顶开始,沿中央主脉向叶基作“V”字形或“U”字形迅速发展,构成“V”形斑,故称“V”型褐斑病,病斑褐色,边缘浓褐色,病斑内可相间出现黄绿红褐色轮纹,最后病斑内全面密生黑褐色小粒(分生孢子堆)。在老叶上起初为紫褐色小斑,逐渐扩大呈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周围常呈暗绿或黄绿色。一般一个叶片只有1个大斑,严重时从叶顶伸达叶柄,乃至全叶枯死。本病还可侵害花和果实,可使花萼和花柄变褐死亡,浆果引起干性褐腐,病果坚硬,最后为菌丝所缠绕。 发生特点 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日规壳属的草莓日规壳菌Gnomonia fructicola(Arnaud)Fall。其无性阶段为Zythia fragariae Laibach为凤梨草莓假轮斑病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秋冬时节形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释放出来在空中经风雨传播,侵染发病。草莓“V”型褐斑病是偏低温高湿病害,春秋季特别是春季多阴湿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和传播,一般在花期前后和花芽形成期是发病高峰期。气温28oC以上,此病发生极少。另外,在保护地

文档评论(0)

wwvfz7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