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分析紫外和可见光谱.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波谱分析紫外和可见光谱.ppt

第一章 紫外和可见光谱 1.1 基本知识 1.1.1 作图方法 紫外作图的方法比较简单,选取一定溶剂,将适量样品溶于其中,即可进行测定。当需测定摩尔吸收系数时,需定量称取样品。 由于不同官能团的摩尔吸收系数可以有四、五个数量级之差,因此当样品的紫外吸收不强时,需要特别注意样品的纯度,否则杂质可能造成主要的吸收。 1.1.2 紫外及可见光的波段 常见的紫外谱图波长范围为200-400nm,这称为近紫外区,也称为石英紫外区。这个区域是我们重点讨论的区域。小于200nm称为远紫外区。 波长更长即为可见光区(400-800nm)。 人对可见光是可感知的。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这称为光谱色。白光照到物体上,物体吸收一定范围波长的光,显示出其余波长范围的光,后者称为补色。可见光区不同波长的光的光谱色及其补色如表1.2所示。 表1.2 不同波长光的光谱色和补色 1.1.3 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Lambert)定律阐述为: 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率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比尔(Beer)定律阐述为: 光被吸收的量正比于光程中产生光吸收的分子数目。可用一数学式表达上述两个定律: 1.2 基本原理 1.2.1 电子的跃迁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分子的能量 = 电子状态能 + 振动能 + 转动能 分子的电子状态能约为8.38×104—8.38 × 105J/mol(4.19×105 J/mol相当于286nm处发生紫外吸收)。 分子振动能约为4.19× 103—2.09×104 J/mol。 分子转动能约为4.19—41.9 J/mol。 上式右端各项能量大约顺次差两个数量级。需要说明的是,每种能量虽然有一定变化范围,但其变化均是量子化的。 1.2.3 多原子分子电子能级跃迁的种类 通过上面对双原子分子的讨论,我们了解了转动、振动能级跃迁与紫外吸收的关系。为简化对多原子分子紫外吸收的讨论,现仅讨论电子能级的跃迁。 有机化合物外层电子为:σ键上的σ电子; π键上的π电子;未成键的孤电子对n电子。它们所可能发生的跃迁,定性地可用图1.2表示。 1.2.4 基本术语 生色基(chromophore)产生紫外(或可见)吸收的不饱和基团,如C=C、C=O、NO2等。 助色基(auxochrome)其本身是饱和基团(常含杂原子),它连到生色团上时,能使后者吸收波长变长或吸收强度增加(或同时两者兼有),如-OH、-NH2、-Cl等。 深色位移(bathochromic shift)由于基团取代或溶剂效应,最大吸收波长变长。深色位移亦称为红位移(red shift)。 1.共轭体系的形成使吸收红移 2.超共轭效应的形成也使吸收红移 3.溶剂效应(极性) 对于π→π*和n→π*的影响不同 3.立体效应 指因空间位阻、构象、跨环共轭等影响因素而导致吸收光谱的红移或蓝移,立体效应常常伴随增色或减色效应。 (课本P9) 1.3 各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 此处的简单分子系指不含共轭体系的分子。 2)含饱和杂原子的化合物 杂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对,含饱和杂原子的基团一般为助色基。这样的化合物有n→σ*跃迁,但大多数情况,它们在近紫外区仍无明显吸收。硫醚、二硫化物(R-S-S-R)、硫醇、胺、溴化物、碘化物在近紫外有弱吸收,但其大多数均不明显。 故常可用作紫外测定的良好溶剂。 2. 含非共轭烯、炔基团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都含π电子,可以发生π→π*的跃迁,其紫外吸收波长较σ→σ*为长,但乙烯吸收在165nm,乙炔吸收在173nm,因此,它们虽名为生色团,但若无助色团的作用,在近紫外区仍无吸收。 3. 含不饱和杂原子的化合物(如醛酮) 在这样的化合物中, σ→σ* 、 π→π*属于远紫外吸收,常亦属远紫外吸收,不便检测,但n→π*跃迁的吸收波长在紫外区,可以检测。 虽然n→π*的跃迁为禁戒跃迁,吸收强度低,但毕竟其吸收位置较佳,易于检测,因此,在紫外鉴定中,这是不容忽视的。 n→π*的吸收亦称R吸收带(源于德文radikalartig) 硫酮( )相应的R带在400nm左右,吸收强度也比羰基大。硫原子的未成键电子对的能级比氧原子高,所以跃迁所需的能量较小,即吸收在较大波长处。 1.3.2 含有共轭体系的分子 一般把共轭体系的吸收带称为K带(源于德文konjugierte)。 K带对近紫外吸收是重要的,因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