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docVIP

“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doc

“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 黄朴民 《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06期 《学海》(南京)2008年5期第28~31页 【作者简介】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 ????“大一统”的本义是以“一统”为“大”。“大”在这里是推崇或尊尚的意思;“一统”,即以“一”“统”之,所谓“总持其本,以统万物”。换言之,“大一统”就是高度推崇和颂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也即对“一统”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是暂时的历史现象,而且总是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历史的唾弃。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而以炎黄之后自居。又如,清统治者也将其入主中原、底定天下看做是“成丕业以垂休万祀者”之盛举。而当时的知识阶层,更是突出地流露了盼望统一的心态。如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十六国春秋》、《齐民要术》、《颜氏家训》等著作的编撰范围,都不以当时某一小朝廷的统治区域为界,而以“大一统”国家为准,这明显反映了当时人们要求统一的深切愿望。由此可见,“大一统”观念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国家在政治上多次分裂,但中华文化不分裂,人们头脑中的大一统理念不分裂,人心不分裂,因此国家终归于统一。这种民族认同心理是柔顺的,然而却是坚强的,不可战胜的。 ????汉代儒者继承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重视揭示《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微言大义,乃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中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王吉传》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所反映的都是这一现象。然而,汉代《公羊》学对“大一统”思想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对它作形式上的肯定或推崇,而是对其内涵作了实质性的丰富,从哲理的层次上对其进行了抽象和升华。关于这一问题,蒋庆先生在其《公羊学引论》一书中曾有比较深刻的阐述:大一统思想的形上含义是以元统天,立元正始,所谓一统,就是要统于元,以元为宇宙万物和历史政治的本体基始;而大一统思想的形下含义则是尊王、建立一统的王道政治,巩固合理而温和中央集权体制。可见,汉代儒者正是从阐发“大一统”思想的形上含义与形下含义角度切入,使孔子所创立的“大一统”观系统化、哲理化和实践化的。 ????概略而言,“大一统”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了秦汉政治与文化: ????第一,学术文化的统一。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先后诞生,使“大一统”理念转化成了客观的政治实践。尤其是当汉王朝作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之后,更使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在政治操作的层面上获得了切实推行的基础。现实的需要,促进了“大一统”思想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丰富深化。换言之,秦汉以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一切政治文化现象,都笼罩着“大一统”的时代精神,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大一统”始终为“天地之常经”:“《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这首先是学术文化的统一。思想专制,文化统一,早在先秦时期即已成为众多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考察,秦代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历史文化现象。 ????孔子曾十分明确地提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个“异端”,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理解,当为“不正确的议论”,也可引申为不同的学说或观点。孔子所谓的“攻”者,实际上便是要“排斥”、反对不同意见的存在和流行。《淮南子·要略训》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表明墨家学派本出于儒而另创新学。然而,其汲汲提倡“尚同”,显然也有统一思想、整齐舆论的意味。《墨子·尚同上》有云:“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则下之所誉也。”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也。 ????到了其后学那里,则更致力于“攻乎异端”。如借晏婴之口极力贬斥儒学。以为儒学是不能“期世”,不能“导众”的无用之物:“(儒学)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儒家“亚圣”孟子之排斥异端,尤是众所周知:“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至于他放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几近乎是谩骂了。

文档评论(0)

caijie1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