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章 情绪与情感 Universal Facial Expressions: Smiling can mask other emotions: A) Mask anger B) Overly polite C) Soften criticism D) Reluctant compliance 情绪与情感的经典研究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基础 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 情绪与情感的经典研究 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研究 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James-Lange情绪理论 Cannon的丘脑学说 Pavlov的动力定型理论 Lindsley的情绪激活学说 Papez-Maclean的边缘系统学说 Selye的应激学说 James-Lange情绪理论 Cannon的丘脑学说 Emotion-arousing stimuli simultaneously trigger: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emotion Pavlov的动力定型理论 他认为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脑高级部位皮层的功能;是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的形成与变化的表现。动力定型的形成、稳定过程就会产生阳性情绪体验,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就会伴随阴性情绪体验。 Lindsley的情绪激活学说 这种理论以脑干网状结构的生理特点为依据,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到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这种理论认为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绪过程的基本特征 Papez-Maclean的边缘系统学说 由帕帕兹和麦克林提出。他们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帕帕兹认为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经穹隆、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的表现有关,而扣带回与新皮层的联系和情绪体验更为密切。 麦克林则认为海马和颞叶皮层在情绪的体验中更为重要。 Selye的应激学说 应激是持久紧张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在紧张性情绪形成中,大脑皮层、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等发挥着神经体液的综合适应性调节作用。 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研究 假怒实验 怒叫发应 自我刺激实验 假怒实验 1892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 1925年卡侬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 Ablation Studies Cats Remove cerebral hemispheres: rage Remove hemispheres and hypothalamus: no rage 1934年巴德重复了卡侬的工作,发现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作“假怒”。 实验证明只要手术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 后来一些实验室发现用埋藏电极刺激下丘脑前区或内侧区,均可引起“假怒”反应。 怒叫发应 我国生理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 1937年电刺激猫脑中枢,发现猫能发出呻吟的声音。 1952 年他们又深入研究了猫中脑的怒叫中枢,结果表明该中枢位于中脑被盖外侧核后部,前后长约2毫米,背腹深2毫米,内外1.5-2毫米。 刺激该中枢引起怒叫、交感和机体反应,包括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瞳孔散大、毛发竖立、尾巴上翘和前肢伸直等。 切断中脑与间脑的神经联系,再刺激该中枢,出现同样的怒叫反应。 自我刺激实验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渥尔兹和米尔纳利用慢性埋藏电极刺激动物脑,以考察是否像外周电击一样引起“惩罚效应”。 他们发现由于埋藏电极在脑内部位不同,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行为效果。 边缘系统某些脑结构的刺激可引起阳性自我刺激行为。动物持续性地反复按压杠杆以便不断得到脑内的电刺激,动物数小时不吃、不喝、不顾及性对象或幼仔,连续按压杠杆以追求脑内自我刺激,甚至可达每小时8000多次的自我刺激行为反应。 另外一些脑结构偶然受到电刺激后,动物就逃离杠杆,避免再次受到刺激。 据此发现了“奖励中枢”“惩罚中枢” 脑内1/3的结构均可引起阳性自我刺激行为,只有5%的脑结构会引起阴性自我刺激行为 能引起反应率最高的脑内自我刺激区主要是内侧前脑束通过的部位以及多巴胺能通路和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经过的部位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基础 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 情绪、情感

文档评论(0)

qky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