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知人观“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pdfVIP

孔子的“知人观“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年11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No v..200 8 第28卷第6期 J our na l of Ti ans hui Nor mal Un i v er s i t y V0 1.2 8 No.6 孔 子 的 “知 人 观 ” 及 其 对 后 世 文 论 的 影 响 王元中 (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 1) 摘 要 : “知人观 ”是孔子思想 中极为重要 的一种构成.它是孔子从 “为师”和 “为学 ”两个不同立足点 出发而形成的一种事关言说和接受的经验之谈.其具化于言说和接受两个层面 。孔子的理解虽然不专对文学. 但因为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渗透和影响.加之后世许多理论家有意识的文学化改造 .所 以他的思考对 后世文论思想还是产生 了重要 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体现于作家——作 品品评风尚和知音论两个区域。 关键词:孔子; 《论语》;知人观;文学化改造 中图分类号:12 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1—13 1( 2008) 06—0 108—0 孔子一生所为,撮其紧要.大体有二:一为仕 就是按照受教对象不同的质素而进行富有针对性的 途上的致用。其一生奔波驱弛。周游列国。目的就 教育。即如 “仁”之讲授 。颜渊贤。问仁于孔子, 是见用于人,行其仁政于天下;一为教育和文化的 孑L子便说: “克己复礼为r 。”仲 弓敬将仕。孔子 整理工作。他首倡私学, “有教无类 ”。 “诲人不 的话便是 : “出门如见大宾.使 民如承大祭 。己所 倦”.传六艺于弟子.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和历史影 不欲 。勿施于人。”司马牛喜欢多言。性子又急。 响。此外,据传他 “曾经删 《诗》 《书》,定 《礼》 孔子的回答 自然也就不 同: “r 者其言也纫 。” 《乐》,作 《春秋》( 《史记 .孔子世家》) 。有关记载未 ( 《论语 .颜渊》) 不同的学生.孔子 了解——也即知 必可信.但那些原属官方掌管的典籍.经过孔子的 了他们各自的性情志向.所以虽然谈论的是同一问 加T或修订而用作教材 .则当系事实。”⋯ 题。但讲解却因人而异。教育如此.文化典籍的整 二事之成.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即 理也不例外。孔子 “信而好古”.遂格外看重历史 “知”。为人所用的前提就是为人所知 .故孔子之卫 遗留之礼乐制度、诗书文章。他 以为这些典籍之中 去陈.频繁劳顿之图也便是希冀能通过自己的游说 蕴含了天地之大德大美.所以后人在无所真知的情 问答 .让人——特别是君王或掌握权力的人知 己 况下.自然不必着急著述.只要能借 己之努力将这 ‘‘彳- :道”思想,理解 自己.重用 自己,使 自己能够 些典籍要义真正理解并宣示清楚.即使最终落得个 有机会实现 以 “仁”治理天下的理想。但是不幸. “述而不作”之名。其实也算不了什么。不过.在 他的话没有几人能懂.孔子学礼而卫灵公问战 对这些典籍文献进行梳理而规范为教本给学生讲授 ( 《论语 .卫灵公》)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而不朝 。 时,由于古之文远矣。古人之心也便幽深难知。所 ( 《论语 .微子》) 缘此 .为匡人所迫而绝粮于陈时。 以,如何知人——理解古人所说话的真义。也就成 孔子虽 自慰说: “君子病无能焉 .不病人之不 己知 了孔子终生勤学不辍、诲人不倦的内在动力。 也。”但如此话语究属无奈之辞,故而于较为私密 综而论之.因缘于独特的人生定位和社会角色 场合.面对 自己

文档评论(0)

higu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