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枯雷尔氏菌种下分化及其病害检测分子探针的研究与应用 报告人:车建美 参加人员:刘波博士、蓝江林博士、朱育菁博士、林抗美研究员、车建美硕士、郑雪芳硕士、肖荣凤硕士、周先治博士生、葛慈斌博士生、林营志博士、苏明星硕士生、史怀硕士。 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二00八年二月七日 2、青枯雷尔氏菌的基因测序 3、青枯雷尔氏菌ITS序列多态性 4、青枯雷尔氏属各小种的亲缘关系 2、青枯雷尔氏菌RAMS多态性分析 3、青枯雷尔氏菌的聚类分析 * * 汇报内容 项目简介 学术思想及研究基础 研究进展(2007年度) 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子鉴定 青枯雷尔氏菌生理小种分化 青枯雷尔氏菌生化型分化 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型分析 青枯雷尔氏菌的基因型分化 青枯病害检测分子探针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的小结与创新点 发表论文 项目简介 国家863:茄科作物青枯病和枯萎病生防菌剂的研究与应用(2006AA10A211),2006.10-2010.10 福建省科技厅: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基金(STIF-Y03),2007.1-2007.12 福建省自然基金:生防菌对青枯雷尔氏菌微生态选择性致弱作用的研究(2006J0320),2006.5-2008.4 细菌性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是最重要的作物病害之一。 在寄主范围、地理分布、致病特征、流行特征、种下分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多态性。 目前青枯雷尔氏菌存在着各种防治手段难以完全奏效的问题,与该菌复杂的异源性及组成类型复杂有关。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强致病性菌株可引起作物发病,甚至死亡,弱致病性菌株对作物并没有危害。 学术思想 对青枯雷尔氏菌的采集、分离、保存 、青枯雷尔氏菌在不同作物体内的分布、青枯雷尔氏菌的形态特征、青枯雷尔氏菌的培养与生长等微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出版专著《青枯雷尔氏菌的多态性分析》,发表文章25篇。 提出了青枯雷尔氏菌脂肪酸型,建立了判别模型。 建立了青枯雷尔氏菌分化的细菌色谱鉴定体系。 青枯雷尔氏菌在细菌色谱上有2 个峰,无致病力菌株是前峰高于后峰,而强致病力菌株后峰高于前峰。吸附蛋白研究表明,无致病力菌株具有一条带,强致病力菌株有两条带。 设计了phcA 基因引物, 鉴别青枯雷尔氏菌强株、弱株进行了初步的检测。 研究基础 1、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子鉴定 根据青枯雷尔氏菌的标准菌株GMI1000 ITS1区序列(由Genbank上获取)设计引物扩增供试菌株的16S和23S之间的ITS1区序列,获得的序列进行同源比对,确定菌株的种类 。 一、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子鉴定 一、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子鉴定 一、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子鉴定 一、青枯雷尔氏菌的分子鉴定 二、青枯雷尔氏菌生理小种分化 1、青枯雷尔氏菌生化型鉴定方法 接种于分别含有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糖、甘露醇、山梨醇和甜醇的标准培养基里(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观察供试菌株对3种双糖和3种六碳醇的利用情况,确定菌株的生化型。 三、青枯雷尔氏菌生化型分化 Ⅳ + + + - - - Rs-E.2.1-050914-01 40 “新型” - - - + - - Rs-E.1.3-010620-05 39 Ⅰ - - - - - - Rs-E.1.3-020626-04 38 Ⅱ - - - + + + Rs-E.1.3-020626-03 37 Ⅰ - - - - - - Rs-E.1.3-020626-02 36 “新型” - - - + - - Rs-E.1.3-010719-01 35 Ⅰ - - - - - - Rs-G.1.4-010704-02 34 Ⅰ - - - - - - Rs-G.1.4-010704-01 33 Ⅱ - - - + + + Rs-P.1.4-010704-02 32 “新型” - - + - + + Rs-P.1.4-010704-01 31 “新型” - - - - + + Rs-T.1.2-010618-01 30 Ⅱ - - - + + + Rs-T.1.1-010615-01 29 Ⅲ + + + + + + Rs-T.1.3-010702-28 28 Ⅲ + + + + + + Rs-T.1.3-010702-27 27 Ⅱ - - - + + + Rs-T.1.3-010702-26 26 Ⅱ - - - + + + Rs-T.1.3-010702-25 25 “新型” - - - - + + Rs-T.1.3-010702-24 24 Ⅱ - - - + + + Rs-T.1.3-010702-23 23 Ⅱ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