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史纲CCCP(1953—1964).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前 言 1953—1964年是赫鲁晓夫在苏联执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之前,斯大林 领导苏联长达 29年 (1924—1953年)。在此期间,苏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历史性成就,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根本改变了国家的落后面 貌,而且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苏联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从而显示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生命力。与此 同时,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苏联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和问题。片面强调重 工业的发展战略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方针、 政策,如果说在20—30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到了卫国战争结束 以后,特别是50年代初期,当国家进入和平建设阶段时,它们的缺陷和弊端 日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体制改 革业已历史地提上日程。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始 执政的。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首先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开始平反冤假错 案,接着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和外交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 列的理论和政策调整。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许多 分歧,至今仍在争论。我们总的观点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发展中 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这一时期所进行的理论与政策调整,以及对赫鲁晓夫 本人的评价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看到这些调整在客观上对斯大林 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教条主义理论观点作了一定程度的 冲击,以及这些调整总的来说是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大方向的前 提下进行的;又要承认这些调整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倾向和制订具体方针、 政策上的主观随意性,以及这些错误倾向为苏联以后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 响。赫鲁晓夫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倾向主要反映在对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所 采取的过分做法以及在一些理论与实践中忽视乃至否定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 上。从总结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历史原因与教训的角度来看,这种错误倾向所 起的消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本书在阐述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历史时,对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理论与 政策调整以及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考与分析,特点是 注重实际材料,不尚空泛议论,力求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寓论于史。在赫 鲁晓夫推行的众多政策调整中,农业管理体制方面的调整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赫鲁晓夫的政策调整取得了某些成果的话,那么首先是在农业领域。 例如,他取消了实行了20多年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组了农业机器拖拉机 站,这些措施以后再没有出现反复。本书在农业方面着力较多,并提出了一 些新的看法。过去写苏联史,通常只是写以俄罗斯为主体的中央的历史,而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则注意较少,甚至根本不作反映。本书有专门一章阐 述这方面的问题,从而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苏联史研究的范围。 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在苏联演变和解体之前开始的,而完成则是在苏联演 变和解体以后。在此期间,主要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和俄罗斯陆 续公布了大量历史档案以及其他资料,其中有些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在本书初稿的修改与加工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利用了这些新材料,以充实 本书的内容。有些章、节因此而部分或全部重新写过。 近年来,我国苏联史的研究工作有不少进展。特别是苏联演变和解体以 后、苏联史研究的视角扩大了许多。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不仅有历史学家,还 有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国际关系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在内的各领域的 学者。苏联史研究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因为这种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 值,而且还因为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74 年来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 事业的借鉴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提出的问题也不断增 多,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只能算是 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本书是199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苏联史纲(1917—1937)》的 继续。从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到写作的体例和风格两书都基本一致。我们 努力保持了前书的特色和优点,同时也力求有所改进和创新。由于我们各方 面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也由于从写出初稿到最后定稿的时间相隔较长,书中 的疏漏和错误肯定不少。我们期待着同行们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成果。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 史研究所主持。参加者除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外,还有来自高等院校 和其他研

文档评论(0)

叶倾城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