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 上海交通大学一类课程.ppt

02第二章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 上海交通大学一类课程.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与检测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环节有关 * 一、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 1、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误差 = 测得值 - 真值 客观真实值(未知) 1m = 1650763.73 ? 实验结果 --- 实验数据 --- 与其理论期望值不完全相同 ① 约定真值:世界各国公认的几何量和物理量的最高基准的量值 ③ 相对真值:标准仪器的测得值或用来作为测量标准用的标准器的值 如:米 --- 公制长度基准 ? --- 氪-86的2p10-5d5能级间跃迁在真空中的辐射波长 测量所得数据与其相应的真值之差 --- 1)绝对误差 ?x = x – x0 ② 理论真值:设计时给定或用数学、物理公式计算出的给定值 光在真空中1s时间内传播距离的1/299792485 2)相对误差 测量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 绝对误差很小 定义: 表示:百分数(%)--- 分子分母量纲相同 相对误差 = ?100% 绝对误差 真值 ? = ?100% ?x x0 相对误差 = ?100% 绝对误差 测得值 ? = ?100% ?x x 例:质量G1=50g,误差?1=2g;质量G2=2kg,误差?2=50g ? 1= ?100% = ?100% = 4% ?1 G1 G1的相对误差为 2 50 ? 2= ?100% = ?100% = 2.5% G2 G2的相对误差为 50 2000 ?2 --- G2的测量效果较好 确切反映测量效果:被测量的大小不同 --- 允许的测量误差不同 被测量的量值小 --- 允许的测量绝对误差也越小 2、误差的特点 普遍性 --- 所有的测量数据都存在误差 --- 不可避免的 最高基准的测量传递手段(测量仪器/测量方法)--- 不绝对准确 ① “米制”建议(18世纪末法国科学院) --- “米” 定义 (1791年法国国会) --- 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分之一 --- 铂杆“档案尺” (1799年)--- 两端之间的距离--- 第一个实物基准 长度: “档案尺”变形 --- 较大误差 --- 废弃(1872年米制国际会议) ② 铂铱合金的X形尺 --- 米原器(1889年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 --- 中性面上两端的二条刻线在0?C时的长度 --- ?(1~2)?10-7(复现精度) ③ 自然基准(1960年第十一次国际计量大会)--- 废弃米原器 ---Kr-86的2p10-5d5能级间跃迁在真空中的辐射波长的1650763.73倍。--- ?(0.5~1)?10-8(复现精度) ④ “米”新定义(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 光在真空中1s时间内传播距离的1/299792485 --- ?1.3?10-10 (复现精度) ① 减小误差的影响,提高测量精度 测量精度 --- 测量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精度提高受到限制 --- 测量误差的影响作出评定 ② 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给出评定(精确度的估计) 3、误差原因 性质、状态、条件以及被测量的种类、状态 ③ 检测系统各环节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和制造技术引起的误差 ⑤ 检测系统各环节动力源的变化引起的误差 ⑥ 检测系统器件特性变化引起的误差 --- 偏离设定值 ⑦ 检测环境引起的误差 ⑧ 检测方法误差 ⑨ 检测人员造成的误差 ① 由被测对象本身引起的误差 ② 因检测理论的假定产生的误差 实际情况与假定情况不符 ④ 组成检测系统各环节的传递特性方面产生的误差 人员视觉、读数误差、经验、熟练程度、精神方面原因(疲劳) 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气压等)差异 器件的性能 电流、电压、气压、液压等 检测方法、采样方法、测量重复次数、取样时间 方法误差 4 、误差分类 按误差来源:装置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人员误差 ① 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由特定原因引起、具有一定因果关系并按确定规律产生 按掌握程度:已知误差、未知误差 按特性规律: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 有规律可循 装置、环境、动力源变化、人为因素 再现性 --- 偏差(Deviation) 理论分析/实验验证 --- 原因和规律 --- 减少/消除 ②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因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随机发生 偶然性(不明确、无规律) 概率和统计性处理(无法消除/修正) ③ 粗大误差(Abnormal error) 检测系统各组成环节发生异常和故障等引起 异常误差 --- 混为系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