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群体特征与社会保障制度匹配性的分析和思考.ppt

非正规就业群体特征与社会保障制度匹配性的分析和思考.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正规就业群体特征与社会保障制度匹配性的分析和思考 ——以保姆为例 唐代盛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电话E-mail:tangdaisheng@ruc.edu.cn 问题背景及说明 目标匹配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保姆的群体特征 保姆的保障状况与诉求 保姆特征与保障制度的匹配性分析 几点思考 问题背景 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改革深化,中国就业形式和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1996年以来,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减少3100万人,城镇集体企业减少1500万人,同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大城镇的就业压力。 以上两个群体,由于体制以及素质原因大都很难回到或进入国有、集体等正规单位就业,多以非正规就业形式实现就业,非正规就业逐渐演变为我国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城镇2.4亿从业人员中,国有、集体等正规单位就业人数由1996年的57.4%降到2001年的51.1%,个体、自营劳动者等非正规就业人员达到1亿人以上。 非正规就业作为一个与传统典型就业具有显著差异性的群体,社会保障需要体现其基本诉求,而现阶段针对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尽快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这一群体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非正规就业的界定 非正规就业,在我国也称灵活就业,它是与传统的正规就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从劳动经济组织的非正规性来定义 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国际劳工组织,1991)。 ILO认定它有三种类别:一是小型或微型企业类,二是家庭企业,三是独立的服务者。 从就业方式的非正规性来定义 如自我雇佣、家庭内就业、阶段性就业、从事非全日制的弹性工时工作、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等。 中国的非正规就业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保姆,亦称家政服务人员,是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照顾老人或从事家务劳动的劳动者。由于家政服务业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是非正规就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 北京市保姆市场的基本情况 据北京家政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有约22万名家政服务员及1200多家家政服务公司。虽然近些年家政服务市场的结构和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目前北京家政市场需求仍然以照顾老人、婴幼儿为主,有这两类需求的雇主几乎占到了市场份额的85%。 北京市的保姆基本上通过家政公司这一途径进入雇主家庭。当前,家政服务雇佣关系主要有三种: 一是家庭直接请保姆。 二是员工管理形式,在家政市场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小。 三是中介形式,这是现有家政服务公司的主要形式。 调查设计与实施 1.基本假定 假设1:社会保障资源是稀缺的; 假设2:社会保障制度的各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寻求预期收益最大化; 假设3:社会保障制度各参与行为主体是风险厌恶者; 假设4:制度的各行为主体,并非无所不知,是有限理性的。 2.数据来源 我们在2006年3月初到4月上旬,用1个多月的时间对北京市保姆的工作、生活及保障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3.调查对象的界定及调查方法的选择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北京市的住在雇主家里从事家务服务的住家保姆和不住在雇主家里而是定时上门服务的保姆,以住家保姆为主体。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对保姆的情况进行调查。一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对20名保姆进行了深度访谈。 3. 数据质量 对保姆的选择遵从简单随机抽样原则,调查对象为校园、住宅小区、家政公司中的保姆。 调查方式:现场访谈、现场填写及回收问卷。 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180份,有效率90.0%。 通过对调查过程的严格监控,以及对回收问卷的逻辑检验,从总体来看问卷填写质量较高,调查是可信的。 关于目标匹配理论的几个概念 20世纪90年代,“目标定位”和“选择性”等传统观念重新崛起。目标匹配(Matching)是依据目标定位思想和分类分层的保障理念,加入匹配(match)这一核心元素,在目标定位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从而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来研究目标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目标定位(Targeting) 目标定位是伴随全球的社会保障改革浪潮而兴起的一个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某种方式界定所需保障的目标群体,然后对目标群体施以保障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公共福利支出目标指向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将稀缺资源有效的分配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目标匹配 其基本思想为:受群体特征的影响,特定的目标群体必然会在保障需求和保障方式上有其特殊的偏好,在设计保障制度的时候就必须充分考虑保障制度是否能与目标群体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