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管理实践能力提升技巧.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幼儿园班级管理实践能力提升技巧

作为一名在一线摸爬滚打近十年的幼儿园教师,我常被新入职的同行问:“带一个班到底有没有‘秘诀’?”其实哪有什么“一招鲜”的魔法?班级管理更像织一张网——既要把规则的“经线”理得清晰,又要把情感的“纬线”织得温暖;既要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又要维护集体的秩序。这些年从手忙脚乱到从容有度,我逐渐明白: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场“从技术到艺术”的修炼,需要耐心、观察与持续的反思。

一、班级管理的底层逻辑:规则与情感的平衡术

刚带班时,我曾陷入一个误区:认为“管得住”就是“管理好”。于是制定了一堆“不许乱跑”“不许说话”的规则,结果孩子们要么“表面服从、内心抗拒”,要么直接“阳奉阴违”。后来我才意识到:班级管理的核心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不是“约束行为”,而是“培养习惯”。

1.1常规建立:从“说教”到“浸润”的转变

班级常规是管理的基石,但常规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一日生活的细节。以“餐前洗手”为例,我曾用“必须洗干净,不然会生病”的说教,结果孩子们敷衍了事。后来尝试用“小水滴旅行记”的游戏——“手心搓出小泡泡,手背也要抱一抱,指缝好像小山洞,要让小刷子钻一钻”,配合分步图示和夸张的动作示范,孩子们不仅记得牢,还会互相提醒:“你没洗指缝哦!”

常规建立要把握三个关键:

(1)明确性:规则要具体可操作,比如“搬椅子要双手拿,轻轻放”比“要爱护椅子”更易理解;

(2)一致性:教师之间、家园之间规则要统一,避免孩子因“不同标准”产生困惑;

(3)灵活性:小班幼儿注意力只有10分钟,不能要求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全程坐好,适当加入“动一动”环节反而能提升参与度。

1.2情感联结:让规则“有温度”

有次区域活动时,乐乐把积木扔得满地都是,我刚想批评,却发现他眼眶发红——原来他搭的“城堡”被同伴撞倒了。我蹲下来问:“你是不是很难过?如果我们一起把积木收起来,或许能搭个更漂亮的城堡?”他一边抹眼泪一边点头,收积木时还主动帮其他小朋友。这件事让我明白:规则的执行必须建立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

日常中,我会通过这些方式建立情感联结:

晨间用“拥抱角”“击掌礼”和每个孩子打招呼;

午睡时轻拍难入睡的孩子,哼他们熟悉的儿歌;

离园时和家长闲聊两句:“今天小宝自己吃完了饭,特别棒!”

当孩子感受到“老师懂我”,规则就不再是“束缚”,而是“保护”他们安全探索的“软边界”。

二、班级管理的核心能力:观察与回应的智慧

有位资深园长说过:“不会观察的老师,永远是班级的‘局外人’。”观察不是“站着看”,而是“带着问题看”“带着情感看”。只有读懂孩子的行为密码,才能做出有效的回应。

2.1观察:从“记录现象”到“解读需求”

刚做观察记录时,我总写“今天小明推了小红”“小美挑食”这样的片段。后来导师提醒:“要写清前因后果——小明推人之前发生了什么?小美挑食的菜是她之前过敏的吗?”现在我的观察记录会包含“时间、场景、具体行为、语言/表情、可能的原因”四要素。

比如记录“区域活动中的冲突”:

时间:上午9:20

场景:建构区

行为:浩浩抢了朵朵的长积木,朵朵哭着说“这是我的!”,浩浩喊“我要用!”

语言/表情:浩浩攥紧积木,眉头紧皱;朵朵揉眼睛,身体向后缩。

可能原因:浩浩的“我的”概念模糊,认为“我需要就是我的”;朵朵表达需求的能力较弱。

这样的观察让我能针对性介入——不是简单说“不能抢玩具”,而是引导浩浩:“你可以说‘朵朵,我想用一下积木,等我用完还给你’”,同时教朵朵:“你可以拉着浩浩的手说‘我还没搭完,等会儿给你’”。

2.2回应:从“一刀切”到“个性化”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的需要鼓励才能迈出第一步,有的需要适当“冷处理”才能学会情绪管理,有的需要具体指导才能掌握技能。

记得班上有个叫糖糖的女孩,特别害怕“小组分享”,每次轮到她就躲在椅子后面。我没有硬拉她上台,而是先在她座位旁蹲下来:“糖糖,你昨天画的小花特别漂亮,能不能给我一个人看看?”她小声讲完后,我大声说:“原来糖糖的小花会‘微笑’,我们给她鼓鼓掌!”后来她慢慢敢在小组里分享,再后来主动举手。

而另一个男孩天天,一不如意就躺在地上打滚。我没有立刻安抚,而是蹲在旁边说:“你现在很生气,等你准备好说话了,我就在这里。”他哭了两分钟后自己爬起来,我递上纸巾:“刚才你想玩的玩具被小朋友拿走了,对吗?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下次怎么说别人会愿意借你。”

回应的关键是“看见”——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看见他们的进步,也看见他们的脆弱。

三、班级管理的外部支撑:家园协同的“同心圆”

曾有家长对我说:“老师,孩子在家和在园完全两样,你们是怎么管的?”我笑答:“不是我们‘管’得好,是‘管’得一致。”班级管理从来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家庭与幼儿园的“双人舞”。

3.1沟通:从“报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