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二百四十五.docxVIP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二百四十五.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二百四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五卷目录

济水部总论

程大昌禹贡论〈济论一济论二济论三济论四〉

图书编〈济河源流〉

济水部艺文一

祭济文魏文帝

济川赋同前

游济渎记唐达奚珣

清济贯浊河赋〈以与浊同流清源自别为韵〉李君房

前题许尧佐

济为渎问李甘

济渎庙碑记宋卢多逊

兖济辩罗泌

济渎庙告文明代宗

前题世宗

游济渎池李濂

济水赋谢肇浙

济水部艺文二〈诗〉

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唐萧楚材

前题薛克构

与诸公游济渎汎舟李颀

济水白居易

游济渎前人

济渎宋赵秉文

游济渎李志全

涉济明储巏

初夏入济张瀚

济上晓行张祥鸢

济渎吴国伦

济河道中公鼐

济水部选句

济水部纪事

济水部杂录

济水部外编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五卷

济水部总论

程大昌《禹贡论》《济论一》

济水,发源河北,既入于河,而能南出为荥。自专一流,绵亘豫兖直达乎海。以意想之,必其水力之大能横冲入河,使其东流随之以南。乃适可尔济力比,河不能十一二,决无此理。孔安国顾乃顺经为文,谓其真能截河横度也。孔颖达辈固已疑之,而不能究其所归,则为之说曰:河浊济清,济之南出也。清是以知其能截河,此其说似是而非。今世两水之交,清浊未尝不会,固尝见少变于多矣。未尝见多变于少者也。泾比渭差,小于其会也。则已曰:泾以渭浊矣,孰谓济能乱河而南乡能复清乎。详考之经,知其所为。自北而南者甚明不待,为此曲说也。经之文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夫其为济而入河者。禹贡书例之常也。既入于河,而对溢为荥,以东出于陶丘之北者,一时适然之事也。以其异,故变文以纪之。曰溢曰出者,禹贡书例之所无也。学者当于其变而究义焉。不当守常而妄凿也。其河所自积石,以至于荥,其受水之多岂止百。济异时不溢,独以济溢,何也。古今惟晋《地道志》推其所以,曰济与河斗,溢为荥泽,夫斗诚可决矣。独不思斗而能溢,犹乱于浊。而不失其清,皆力敌而胜者。能之度济,力于河能乎,不能也。故臣谓济之溢,非一济之力也。伊洛瀍涧为之先也。经之叙豫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潴,夫降水逆行其初,盖有不尽入河,而散漫自恣者,今也。积石以东,收汎水而入之河,既已多矣,其在豫也。伊洛瀍涧,悉以水会,河既盈,而济继之,故溢而注荥也。荥本平地,济无故道,故荡激为波,而越逸东出以放乎陶丘之北焉。即书法以想事理,则经意甚该且明不待他凿也。且夫河之所容狭于江,而水之来注,特多于江,至此而溢者,满也。使鲧当之,未必不求所以堤,障其溢而强禁退之也。苟其果出于此,则满者无所复泄,正恐河播为九,当在荥黎而不待至兖也。课其所伤,则耕桑成业,岂海滨弃地之比欤。禹于是听其自溢,而徐加顺导,既可以分杀河怒,而兖豫平陆自应无患。所谓行其所无事者,非此之类欤。

《济论二》

济既南溢,其下流遂深长彻海。当时贡赋所经州境,所画皆以济为断。而周官叙川于兖则曰河,济于豫则曰荥洛。然则初虽适溢,既成大川,遂自虞。夏以至三代列为四渎,不见有言其塞且徙者。至春秋闵公二年,卫侯及狄人战于荥泽。郑氏曰:今塞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地为荥泽。郦道元所言亦与郑合。然则荥泽在春秋时,既可以战,则已不复受河,而郑氏之于东汉郦道元之于后,魏所见皆同,则可以知荥本无源,因溢以为源。河口有徙移,则荥之受河者随亦枯竭,盖可以验臣言之信也。自桑钦作水经,其叙载济水自北入,南以至达海,悉符禹贡。信如其言,则荥本不枯,而郑郦二子书其所见亦已误矣。然臣有考也。河之南本无济,其有济者,自溢荥始,今桑氏叙济自成皋。以下凡七折,始至荥渎,已见其失。又古义山南曰阳水,北曰阳,荥阳之名县也。以在荥泽西北故京相璠谓荥泽在其县东南者是也。今桑氏记济乃反自荥阳北,过则是荥阳,乃在荥泽之南邪,此其失。盖起班固矣。固于荥阳叙蒗荡渠所始而曰,其首受泲渠,在后世为汴。汴在荥阳之上,人力所为也。河溢为荥,而后河南乃始有济,则荥阳已上,安得有济哉。此固之失而钦袭之也。郦道元虽本桑书以为经而时,时有所驳正盖,亦其理不安尔。至杜佑《通典》尤不以为然曰东。汉《郡国志》云:王莽末旱,荥渠涸,济水但入河而已,不复截河。而南水经,实和帝以后所撰乃云。南过荥阳阳武冤句乘氏等县,一遵禹贡旧道,斯可以见其不详。于是凡桑氏所叙济水下流,佑悉弃不录。且谓汉以前郡国之以济名者

文档评论(0)

8d7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