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哲学导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课件.pptxVIP

2025 高中哲学导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课件.ppt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根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哲学的终极视野演讲人

根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哲学的终极视野01底色:“和而不同”的价值论——中国哲学的文明智慧02核心:“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中国哲学的生命品格03动力:“生生不息”的发展观——中国哲学的生命节律04目录

2025高中哲学导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课件

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共同打开一扇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之门——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作为哲学导论课的重要环节,这不是一场遥远的学术猎奇,而是一次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的深度追问。当你们在语文课本里读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历史课上接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地理课上了解“二十四节气”时,这些碎片背后都藏着中国哲学的精神密码。接下来,我将以“是什么—为什么—如何用”的逻辑主线,带大家系统梳理中国哲学最核心的四大精神特质。

01根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哲学的终极视野

1概念溯源:从甲骨文到《周易》的智慧沉淀中国哲学对“天”的理解,绝非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或“绝对精神”,而是包含自然规律、生命秩序与价值本源的复合概念。考古发现,殷商甲骨文中“天”字最初写作“大”,像人形而突出头部,象征“头顶之上”的广阔存在;到西周“以德配天”,“天”开始具备道德属性;《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则将“天”与“人”的互动系统化——“天人合一”的雏形由此显现。

2学派分殊与共识:儒道释的同频共振儒家:从孔子“知天命”到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再到张载“为天地立心”,始终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主体性责任。记得去年带学生参观孔庙,当我们站在“天人合一”碑前,有位同学突然说:“原来‘孝’不仅是对父母,更是对天地的敬畏。”这种顿悟,正是儒家“天—人—伦”链条的生动体现。

道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将“合一”推向更本真的状态——不是人去“合”天,而是放下人为执念,回归自然本然。我在武当山调研时,一位老道长指着山间云雾说:“你看这溪水绕山,不是溪水要绕,山要被绕,是他们本来如此。”这就是道家“合一”的朴素表达。

佛家(中国化后):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彻底打破“天”“人”的二元对立,将日常当下视为“合一”的场域。这种思想渗透在中国人“担水劈柴,无非妙道”的生活智慧中,让“天人合一”从形上玄思落地为烟火日常。

3当代启示:生态伦理与生命教育的本土资源当我们讨论“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天人合一”不是简单的环保口号,而是提供了“万物一体”的思维框架。2022年我参与编写《中学生生态读本》时,特意选取了《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农谚,学生们在实践课上按照节气种植青菜,发现遵循自然规律确实事半功倍。这印证了钱穆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02核心:“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中国哲学的生命品格

1从“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的逻辑演进《尚书说命中》提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区分了认知与实践的关系;直到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才真正打破“知”“行”的割裂。这种演进背后,是中国哲学“即凡而圣”的追求——哲学不是书斋里的思辨游戏,而是指导生活的实践智慧。

2具体形态:道德实践与生活实践的双重维度道德实践:《论语》中“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都在强调道德认知必须通过行动验证。我曾在中学带过“君子养成”项目,要求学生每周记录“日行一善”,有位同学最初觉得“帮同学捡橡皮”是小事,后来逐渐意识到:“原来‘仁’不是抽象概念,是每一次主动伸手。”

生活实践:王夫之“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尚书引义》)将实践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就像我们学数学公式要做题,学物理原理要做实验,中国哲学同样认为“知”必须在“行”中深化。去年有个学生问我:“读《传习录》有什么用?”我带他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他在教老人用手机时突然说:“原来‘致良知’就是在具体事情上磨练自己。”

3当代价值:破解“道理都懂却做不到”的成长困境高中生常面临“认知—行动”的断裂:知道要勤奋学习却拖延,明白要尊重他人却因小事争吵。“知行合一”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怎么做”,而是“如何让认知真正转化为行动”的方法论——通过“事上磨练”(王阳明),在具体情境中修正认知偏差,在行动反馈中深化认知理解。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是他的人格的实践。”

03底色:“和而不同”的价值论——中国哲学的文明智慧

文档评论(0)

26049033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