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平民身份与赋役关系.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唐平民身份与赋役关系

引言

站在西安的汉长安城遗址上,望着断壁残垣间散落的汉代五铢钱,总让人想起两千年前那些在田间耕作、在市井谋生的平民。他们是”编户齐民”里的张三李四,是”课户”中的王二麻子,身份簿上的几个字,往往决定了一生的辛劳与困顿。从西汉的”十五税一”到盛唐的”租庸调制”,从按人丁征发到依资产计税,平民的身份标签与赋役负担如同两股交织的丝线,共同编织着汉唐社会的经济肌理。要理解这段历史,不妨先从最基层的平民生活切入,看看他们的身份如何被定义,又如何被赋役制度反复塑造。

一、汉代:编户齐民的身份枷锁与赋役困局

1.1平民身份的制度性界定:“编户齐民”的底层逻辑

汉代的平民身份,核心是”编户齐民”。所谓”编户”,即通过户籍登记将百姓纳入国家管理体系——每到八月”案比”(户口核查),里正会带着算筹挨家挨户登记人口、田产、牲畜,连几岁大的孩子、几头老母猪都要记在简牍上。“齐民”则强调法律地位的平等(相对于宗室、官僚等特权阶层),但这种”平等”更像是被统一套上的枷锁。

户籍簿上的信息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角色:五口之家的家长是”户人”,成年男子是”大男”(15-56岁),未成年是”使男”“未使男”,女性同理。若有人逃亡或漏登,不仅本人要受”亡命”之罪,同里的”伍老”也要连坐。长沙走马楼出土的汉代户籍简中,有位叫”李忠”的平民,户籍上赫然写着”公乘”(第八等爵位),但仔细看备注才发现是”故小爵”——年轻时因军功获爵,如今田产不足百亩,爵位不过是个空名,本质还是靠种地为生的编户。

1.2赋役体系的多重压榨:田租、口赋与更役的叠加

汉代平民的赋役负担,可用”一田三赋”概括:田租是土地税,算赋、口赋是人头税,更役是劳役或代役钱。

田租名义上轻,西汉初”十五税一”,文景时”三十税一”,但实际征收远非如此。居延汉简记载,边地农民”田六十五亩,租廿六石”,按亩产一石计算,税率高达40%——因为边地要加征”茭税”(饲草)和”田租附加”。中原地区好一些,但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后,自耕农往往要”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交完田租已所剩无几。

算赋、口赋是压在平民头上的”人头山”。算赋针对15-56岁的成年人,每人每年120钱;口赋针对7-14岁儿童,每人每年23钱(汉武帝时提前到3岁,导致”生子辄杀”的惨剧)。一个五口之家,若有2个大男、1个大女、2个儿童,仅人头税就要120×2+120×1(女性算赋减半?不,实际女性也要交,只是某些时期减免)+23×2=426钱。按当时粮价,1石粟约30钱,426钱相当于14石粮食,够一家吃半年。

更役是最让平民头疼的”劳役关”。每个成年男子每年要服1个月”更卒”(修城、治河、运粮),一生要服2年”正卒”(兵役)和1年”戍卒”(边防)。若不想服役,可交”更赋”代役:“践更”(月更)交2000钱,“过更”(戍边)交300钱。但2000钱相当于普通农民半年收入,多数人只能咬牙服役——居延汉简里有个叫”徐宗”的戍卒,家书里写”前日作垣,手皆坼裂,夜卧草中,霜落被身”,读来让人心酸。

1.3身份流动的艰难:从自耕农到”流民”的坠落轨迹

理论上,汉代平民可通过”赐爵”(如皇帝即位、灾荒时赐民爵一级)提升身份,但低爵(公士到公乘)无实际特权,仅能免部分徭役。真正改变命运的途径少之又少:要么靠军功(但汉武帝后战争减少),要么靠读书(但”文吏”选拔多被豪强垄断)。更多人则因赋役过重滑向深渊:

第一步是”卖田宅”——为交算赋、更赋,不得不低价卖地,从自耕农沦为佃农;

第二步是”赘子”——把孩子抵押给富户当”赘子”(类似奴隶),《汉书》载”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第三步是”亡逃”——逃入山林或依附豪强,成为”流民”或”私属”,但官府”舍匿法”规定藏匿流民要连坐,最终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居延汉简中”流民占著”的记录,往往是官府无奈的妥协:允许流民登记新户籍,但要”先输租赋”,等于把旧债和新税一起压上。这种身份坠落的轨迹,几乎是汉代多数平民的共同命运。

二、唐代:从”课户”到”两税”的身份重构与赋役转型

2.1均田制下的身份分层:“课户”与”不课户”的二元格局

唐代前期的平民身份,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按《唐律疏议》,平民分”课户”与”不课户”:课户指有丁男(21-59岁)的家庭,需承担租庸调;不课户包括老男(60岁以上)、残疾、寡妻妾、部曲(家仆)、奴婢等。这种分类看似”合理”,实则暗藏不公——官僚贵族的”勋田”“永业田”不受均田限制,而平民”受田不足”是常态。

敦煌文书《唐开元四年沙州敦煌县户籍残卷》里,有位叫”郑恩养”的课户,应受田131亩(丁男80亩口分田+20亩永业田+寡妻30亩),实际仅受28亩。他的户籍备注栏写着”课户见输”,意味着要按足额田产交租(2石)、调(绢2丈+绵3两)、庸(20天劳役或折绢6丈)。可28亩地的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5年03月25日上传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