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古代文学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docxVIP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 古代文学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题库——古代文学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请解释以下名词,每条3分,共15分。

1.儒家“诗教”思想

2.道家“自然无为”观念在文学中的体现

3.晋代“竹林七贤”的任诞之风及其价值取向

4.“忠义”观念在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表现

5.宋代士大夫的“理学”修养与文学创作

二、简述汉代乐府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蕴含的道德评判倾向,不超过300字。

三、分析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与其所承载的儒家“仁爱”思想及“兼济天下”的抱负之间的关系。不超过400字。

四、以《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例,探讨其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压抑以及作者蕴含的叛逆精神与人性关怀。不超过500字。

五、比较陶渊明诗歌与王维诗歌中“隐逸”主题的异同,分析两者所代表的不同人生选择与价值追求。不超过600字。

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儒家“诗教”思想:指儒家认为《诗经》具有教化功能,通过诗歌的吟咏、讽谏、示范等作用,培养人的德性,维护社会伦理秩序。孔子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认为诗能提升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

*解析思路:此题考察对儒家思想核心概念“诗教”的理解。答案需包含“诗教”的定义(诗的功能)、思想来源(孔子)、核心内容(兴观群怨的教化作用)以及其目的(道德修养、维护秩序)。

2.道家“自然无为”观念在文学中的体现:指文学作品中受道家思想影响,表现对自然生命本真状态的向往,崇尚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以及追求精神自由、超越世俗名利的境界。常见于山水诗、田园诗以及一些带有出世情怀的作品中。

*解析思路:此题考察道家核心思想与文学创作的结合。答案需点明“自然无为”的核心内涵,并阐述其在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如题材选择、意境营造、人物塑造),强调其与顺应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相关性。

3.晋代“竹林七贤”的任诞之风及其价值取向:指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嵇康、阮籍等)在政治高压下,以崇尚自然、鄙视礼教、行为放诞不羁(如饮酒、清谈、裸游等)的方式,表达对虚伪名教的反抗和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其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传统道德的质疑和对个性解放的向往。

*解析思路:此题考察对特定文学现象及其思想背景的理解。答案需概括“竹林七贤”的主要特征(任诞之风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反抗礼教、追求精神自由),点明其价值取向(个性解放、思想解放)。

4.“忠义”观念在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表现:指明代白话小说,特别是英雄传奇、历史演义等类型中,大量塑造具有崇高“忠义”节操的人物形象,宣扬“忠君爱国”、“义薄云天”的道德准则。通过描写英雄人物为报国效忠、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行为,强化社会伦理秩序和群体认同。

*解析思路:此题考察特定道德观念在特定文学类型中的体现。答案需明确“忠义”的具体内涵(忠君、爱国、信义),并指出其在明代通俗小说中的常见表现方式(塑造典型人物、构建情节),以及其社会功能(宣扬伦理、凝聚认同)。

5.宋代士大夫的“理学”修养与文学创作:指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士大夫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内化于心,通过“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功夫,使个人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这种修养深刻影响了宋代文学创作,使其呈现出讲求义理、格调高雅、强调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觉的特点。

*解析思路:此题考察思想流派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答案需解释宋代“理学”的修养方法及其核心要求(格物致知、存理灭欲),并分析这种修养如何体现在宋代文学上(内容上讲求义理,风格上强调品格,思想上关注社会责任)。

二、简述汉代乐府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蕴含的道德评判倾向

汉代乐府诗广泛采集民间歌谣,大量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如战争残酷(《战城南》)、徭役繁重(《十五从军征》)、饥荒贫困(《妇病行》)、阶级矛盾(《孔雀东南飞》)。这些作品真实记录了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和对不公现实的控诉,蕴含着对统治阶级剥削者的同情和对苦难百姓的怜悯,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和道德关怀,批判了战争的罪恶和统治者的残暴。

*解析思路:此题考察对乐府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案需首先指出乐府诗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列举能代表不同方面现实的作品(战争、徭役、饥荒、爱情悲剧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乐府诗所蕴含的道德评判倾向(同情弱者、批判剥削、反思战争),明确其价值取向偏向底层民众。

三、分析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与其所承载的儒家“仁爱”思想及“兼济天下”的抱负之间的关系

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萧纽码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