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日贸易关系研究.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中日贸易关系研究

引言

六百年前的东海之上,一艘艘福船与倭船穿梭往来,帆影相接处,装载的不仅是丝绸、瓷器与刀剑、硫黄,更是两个文明跨越山海的对话。明代(1368-1644年)作为中日贸易从官方朝贡向民间互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其贸易关系的演变既受限于两国政治格局的变动,又因民间需求的驱动而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本文将沿着时间脉络,从官方主导的勘合贸易到民间走私的勃兴,再到隆庆开关后的合法化繁荣,还原这段交织着制度约束与人性需求的贸易史,探寻其背后的经济逻辑与文化温度。

一、明初朝贡体系下的勘合贸易:官方主导的有序互动

1.1背景:海禁政策与日本室町幕府的呼应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为防范方国珍、张士诚残余势力与倭寇勾结,于1371年颁布“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令。但海禁并非杜绝所有对外交流,而是将贸易严格纳入朝贡体系——“厚往薄来”的朝贡既是政治臣服的象征,也是经济交换的渠道。此时日本正值室町幕府(1336-1573年)初期,足利义满为巩固统治、获取中国物资,主动向明朝示好。1392年,南北朝天皇统一后,室町幕府更将对明贸易视为重要财源,双方一拍即合。

1.2制度:勘合贸易的运行规则

为规范朝贡,明成祖朱棣于1404年正式确立“勘合贸易”制度。所谓“勘合”,是明朝礼部制作的铜制凭证,分为“日”字与“本”字两部分:“日”字勘合100道存于明朝,“本”字勘合100道与底簿交予日本。日本使团来华时,需携带当年的“本”字勘合,与明朝的“日”字勘合核对,无误后方可入港。同时规定:每10年一贡,每次船只不超过3艘、人员不超过300、刀剑不超过3000把。

1.3贸易内容:从“贡物”到“附搭货物”的双向流动

日本使团的“贡物”多为本土特产:刀剑(因冶炼技术精湛,被明人称为“倭刀”)、硫黄(制造火药的关键原料)、铜(明朝铸币的重要补充)、苏木(染色染料)等。据《明会典》记载,1432年日本遣明使携带的贡物包括马10匹、硫黄10000斤、苏木10000斤、刀1000把。而明朝的“回赐”则以丝绸、瓷器、铜钱为主,价值远超贡物——如1453年日本使团获赐铜钱15万贯、纻丝200匹、绢600匹,充分体现“厚往薄来”的原则。

除官方贡赐外,使团还可携带“附搭货物”与民间交易。这些货物多为日本商人私带,包括折扇(因工艺精巧受明人喜爱)、漆器、屏风等,换取中国的生丝、棉布、书籍、药材。1468年遣明使天与清启在日记《天与清启日记》中写道:“杭州商人携吴绫百匹来,花色如新荷初绽,换得折扇五十柄,可售于京都贵族。”可见民间交易已成为贸易的重要补充。

1.4典型案例:永乐至成化年间的黄金期

永乐至成化(1403-1487年)的80余年,是勘合贸易的黄金期。据统计,这一时期日本共派遣19次遣明使,其中1432年的“宣德勘合”使团规模最大:6艘船、1000余人,携带硫黄20万斤、苏木10万斤,返程时装载了大量瓷器与佛经。1451年的“景泰使团”更因携带刀剑9960把(远超3000把的限制)引发争议,最终明朝以“远人慕化”为由照单全收,足见官方对贸易的包容。

然而,这种依赖双方政治稳定的贸易模式,在15世纪末遭遇了双重冲击:日本方面,室町幕府因“应仁之乱”(1467-1477年)走向衰落,战国大名崛起;中国方面,成化后期海禁政策趋严,朝贡间隔延长至20年,勘合贸易逐渐难以为继。

二、中期海禁与倭患:贸易形态的剧烈转变

2.1日本战国时代的冲击:朝贡体系的崩塌

1467年“应仁之乱”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1467-1573年),室町幕府名存实亡,各大名(地方诸侯)为争夺对明贸易权展开激烈竞争。1523年(嘉靖二年),宁波爆发“争贡之役”:大内氏与细川氏的使团因勘合真伪发生冲突,不仅烧毁市舶司衙门,还沿途劫掠百姓。明廷震怒之下,关闭浙江市舶司,停止勘合贸易。此后70余年,日本官方再未派遣遣明使,朝贡体系彻底崩塌。

2.2中国海禁的僵化:民间需求的压抑与反弹

明朝的海禁政策在嘉靖年间(1522-1566年)达到顶峰。为杜绝“倭寇”(实为中日走私者与海盗的混合体),明廷不仅禁止民间出海,还推行“保甲连坐”,甚至将沿海岛屿居民内迁。但政策越严,民间需求越盛——日本对中国生丝、瓷器的渴望未减,中国东南沿海(如漳州、泉州)的商民因土地贫瘠,“以海为田”的传统难以割舍。据《筹海图编》记载,当时“漳泉之民,私造双桅大舡,广带违禁军器,收买奇货,抵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往来贸易”。

2.3双屿港的兴衰:走私贸易的“地下繁荣”

16世纪中叶,浙江宁波外海的双屿港(今属舟山市)成为中日走私贸易的中心。这里水深港阔,远离明朝官兵视线,葡萄牙人(1540年代抵达东亚)、中国海商、日本浪人在此形成“国际走私社区”。据葡萄牙人加斯帕·达·克鲁斯的《中国志》记载,双屿港“有房屋千余间,教堂、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