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精品教案04《必修一单元4(新闻、报告文学)》.docVIP

黑龙江省榆林一中语文高三一轮复习精品教案04《必修一单元4(新闻、报告文学)》.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4《新课标语文第一轮复习(必修一单元4)》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四周何曾离开过新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大事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大事发生、进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个特殊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宝”中“一颗特殊光明的珍宝”。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在表现方法方面,新闻特写的主要手法是描写。它接受细描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进行细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它当然也使用叙述。有时还接受谈论手法,但这些手法到底处于次要地位。《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通讯是一种接受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

具体深化,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大事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知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具体地交代新闻事物进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进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白新闻大事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大事发生、进展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具体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谈论抒情并用,感情充分──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大事的基本状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谈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颜色、更有理论性。

《短新闻两则》

这是两则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画出清楚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直接叙述了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大多数记者把目光盯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时,独辟蹊径,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这一角度,并把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回顾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香港回归这一新闻大事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另一方面凸显了这一大事的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叙述自己以及四周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两篇文章都有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比如“停靠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对另外一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发人深省,可以让同学重点品尝。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苦痛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患病公诸于世,生气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放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我们的喜悦和骄傲显得更加凝重。

1.文学常识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头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与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排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月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3****20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