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邮驿制度与通信网络.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唐邮驿制度与通信网络

清晨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上马蹄声碎。一名身着青衫的驿卒翻身下马,将染着尘沙的竹筒交给尚书省门吏——这不过是盛唐邮驿网络中最寻常的一幕。若将时间倒转七百年,西汉河西走廊的烽燧上,戍卒正将写满简牍的”急行”木牌系在信鸽腿上。从汉高祖”立木为信”的草创,到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繁华,汉唐两代用近千年时光,编织出一张覆盖广域、运转精密的通信网络。这张网不仅是帝国的”神经中枢”,更是文明传承的血脉,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与心跳。

一、汉代邮驿:帝国通信的基石初奠

1.1从”邮”“亭”“驿”到制度雏形

汉代邮驿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的”传遽”,但真正形成制度体系要从高祖刘邦说起。这位起于草莽的皇帝深知”信息不通则政令不行”,于是在秦制基础上重构通信体系。当时的通信机构主要分三类:“邮”是步递机构,每五里设一邮亭,由”邮人”负责短途文书传递;“亭”不仅是治安单位,也兼管通信,十里一亭,亭长需检查过往文书;“驿”则是马递机构,三十里一置(后称驿),配备车马与驭手。

说个有意思的细节,居延汉简里记载了一封汉昭帝时期的紧急军报:“张掖太守府急报:匈奴万骑犯边,速调酒泉都尉部驰援。”这封简牍上盖着三重封泥,分别标注”邮行”“亭行”“驿行”,说明当时已形成步、车、马接力传递的层级体系。最基层的邮人多是服役的平民,他们背着布囊,沿着官道疾走,遇到河流就脱鞋蹚水,碰到山路就手脚并用,往往一天要走五六十里。

1.2管理体系:从律令到考核

汉武帝时期,《汉律·厩律》对邮驿作出详细规定:“马递日行四百里,车递日行七十里,步递日行五十里”,若延误军报”一日罚金二两,二日加等”。居延汉简中还发现《邮书课》,这是专门的邮驿考核手册,要求每封文书必须登记”发书人、收书人、起讫时间、传递路线”,每月由郡督邮核查。

敦煌悬泉置遗址的考古发现更直观:这个汉代驿站遗址面积达2.2万平方米,有马厩30余间,出土简牍2.3万枚。其中一枚记录:“元康五年(前61年),使者冯夫人(冯嫽)持节过置,用传车一乘,从者五人,食粟三石。”可见驿站不仅传递文书,还承担接待使者、供应食宿的功能。当时的”传符”是通行凭证,分铜、木两种,上面刻着”乘传”(四马高足)、“驰传”(四马中足)等级,对应不同接待规格。

1.3网络格局:以长安为中心的辐射网

汉代通信网络以都城长安为核心,向四方延伸。东路经洛阳至齐地,北路出萧关通匈奴,西路沿河西走廊入西域,南路越秦岭达巴蜀。张骞凿空西域后,河西走廊的邮路从金城(今兰州)延伸至疏勒(今喀什),设置”酒泉邮置”“敦煌驿”等机构。《汉书·西域传》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这些亭燧既是军事据点,也是通信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通信的萌芽。虽然汉代官方禁止私书通过邮驿传递,但《居延新简》中仍发现”张公子书”这样的私人信件,说明部分邮卒会”捎带”书信,收取少量”脚力钱”。这就像今天的”快递小哥”偶尔帮邻居带个包裹,虽不合法却真实存在,反映出民间对通信的迫切需求。

二、唐代邮驿:古代通信的黄金时代

2.1从”驿”到”馆驿”的体系升级

如果说汉代邮驿是”土路”,唐代则是铺就了”高速路网”。唐太宗贞观年间,颁布《驿令》作为邮驿专项法规,将机构统一称为”驿”,分陆驿、水驿、水陆相兼驿三类。陆驿按重要程度分六等:都亭驿(都城)、诸道首驿、次等驿、下等驿等,配备马数从75匹到8匹不等;水驿有船2-4艘,每船配3-5名水手;水陆相兼驿则车马船俱全。

唐人的智慧体现在细节里。《唐六典》记载,驿站建筑有”厅、堂、厩、库”四部分:厅是办公区,堂是接待区,厩是车马房,库是物资仓。驿站墙壁上还贴着《驿程要览》,标注各段路程、水源、险要,方便驿卒规划路线。最绝的是”符券”制度:传递公文用”银牌”(铜制,刻”敕”字),接待官员用”驿券”(分纸券、木券),紧急军报用”飞驿符”(朱漆木牌),不同凭证对应不同权限,避免了”搭便车”现象。

2.2人员与技术:专业化与效率提升

唐代邮驿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分工极细:驿长负责全面管理,“驿夫”(陆驿)、“水夫”(水驿)是一线人员,“兽医”负责马匹护理,“典事”管理物资,“门子”看守驿站。《通典》记载,驿夫多是”免役丁”(免除租庸调的平民),但待遇不错:陆驿夫每人配马2匹,月给粮2石;水驿夫每船月给布2端(每端5丈)。

通信效率的提升更令人惊叹。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华清宫收到范阳(今北京)叛乱的军报,两地相距2000余里,仅用6天时间,平均日行330里。这得益于”换马不换人”的接力制度:每30里换马,驿卒连续骑行,遇到急件甚至”昼夜兼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正是这种速度的生动写照。

2.3网络覆盖:“东至安东,西至安西”的全景图

唐代通信网络的规模堪称古代之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