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别刘大校书》赏析.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适《别刘大校书》赏析与习题解析

长安城外的灞水之畔寒风渐起。年近五十的高适望着即将乘舟南归的友人刘眘虚,心中百感交集。此时的高适刚被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参加有道科考试,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而身为校书郎的刘眘虚虽才华横溢,却因俸禄微薄(唐代从九品上官员月俸仅五石米)而仕途失意,选择暂归江东故里。这场看似寻常的文人送别,不仅定格了两位盛唐诗人的人生交集,更浓缩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集体镜像。高适的《别刘大校书》以质朴深沉的笔触,将宦海沉浮的感慨与友人离别的惆怅熔铸于二十八字之中,成为盛唐送别诗中于平淡中见深情的典范之作。

一、诗作原文

《别刘大校书》

唐?高适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那堪作赋好,偏在属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

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二、白话译文与字词精解

白话译文

回想当年同赴京城长安求仕的时光,

我深知您的才华与声望新近显露。

怎奈您如此擅长辞赋创作,

却偏偏屈居下位,生活清贫。

姑且为这遥远的离别而感伤,

更让人忧愁的是这艰难的人生境遇。

万里清风送您远行,

江面上只留下您独自归去的身影。

重点注释

刘大校书:即刘眘虚(约704-758),字全乙,盛唐诗人,因排行第一故称刘大。校书郎为唐代官名,属秘书省或弘文馆,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误,官阶从九品上。

京华:指京城长安。高适开元二十三年(735)曾应征赴长安求仕,此处即指此事。唐代文人常以京华代指京城的文化与政治中心。

才望新:才华与声望新近显露。新字既指刘眘虚当时声名鹊起,也暗示诗人初识其才时的新鲜印象。

作赋好:指刘眘虚擅长辞赋创作。盛唐以诗赋取士,校书郎多由文学才能出众者担任,此处点明其任职缘由。

属官贫:校书郎虽为文人清职,但俸禄微薄(从九品上俸料仅月米五石),故诗人劝慰友人勿为此叹息。

且复:姑且,暂且。表示诗人对离别感伤的克制与无奈,体现盛唐文人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表达。

不然:不仅如此,更进一步。连接伤远别与愁此身,表明愁绪既来自离别,更源于对自身命运的忧虑。

清风:一作青枫,江风之意。既写实春日江风,又象征高洁品格,暗喻友人的君子之风。

归人:指即将归乡的刘眘虚。据考证,此次离别应为刘眘虚由水道返回江东故里。

三、作者生平与创作特质

盛唐边塞诗的雄浑之声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一生堪称大器晚成的典范:早年家贫潦倒,二十岁赴长安求仕无果,遂在梁宋一带耕钓为生,甚至一度靠乞讨度日;二十八岁首次赴塞投军却未被重用;直到天宝八载(749年)近五十岁时,才因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通过有道科考试任封丘县尉,从此踏上仕途。安史之乱期间,高适凭借过人的政治军事才能脱颖而出,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最终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成为唐代诗人中仕途最为显赫者之一。

高适的文学成就以诗为主,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多写怀才不遇的忧愤;中年三次出塞期间创作大量边塞诗,风格雄浑悲壮;晚年入仕后作品多反映官场生活与民生疾苦。《别刘大校书》创作于其人生转折的天宝八载,正处于从潦倒求仕到初步入仕的过渡阶段,诗歌风格已呈现出成熟期的沉郁与质朴。

现实主义的诗学追求

高适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作品以理致豪放,气骨苍然著称。与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不同,高适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尤其善于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意蕴深厚;情感表达克制内敛,往往于平淡中见深情。

在送别诗创作方面,高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早期的《别董大》二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充满豪迈的鼓励;而创作于成熟期的《别刘大校书》则转向沉郁的慰藉,情感表达更为复杂深沉。这种转变既源于个人阅历的增长,也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文人心态的微妙变化。正如研究者指出的,从《别董大》到《别刘大校书》,高适送别诗情感由外放转向内敛,从对未来的乐观期许转为对现实困境的相互慰藉。

四、历史语境与创作背景

文人命运的时代缩影

《别刘大校书》创作于天宝八载(749年),这是高适与刘眘虚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据考证,天宝八载春,高适与刘眘虚、畅璀在睢阳有过频繁往来,同年高适通过举荐获得官职,而刘眘虚则选择离开长安返回江东故里。这场离别发生在两人人生道路出现分歧的关键时刻,诗中自然融入了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困境的双重感慨。

从宏观背景来看,天宝年间的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临界点。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科举制度虽为文人提供了入仕途径,但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大量人才闲置;校书郎等清职虽有文化光环,却因俸禄微薄(从九品上月俸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