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听晓角》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李益《听晓角》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益《听晓角》赏析与习题解析

邠宁节度使幕府的边城上空寒星未隐。寒霜如碎玉般洒满边关的榆树林,一声凄厉的号角划破寂静的晨雾,在孤悬的汉家明月下回荡。南迁的雁群被这突如其来的角声惊得盘旋不前,那悲怆的《小单于》曲调随着秋风弥漫在整个关隘。这便是李益在邠宁幕府任职时捕捉到的边塞晨景,凝练而成的《听晓角》四句二十八字,以极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中唐边塞的苍凉图景,成为以声写愁、以物托悲的艺术典范。诗中没有直白的悲叹,却通过霜、月、雁、风等自然意象与角声的交织,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家国忧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诗作原文

《听晓角》

唐?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二、白话译文与字词精解

白话译文

昨夜的寒霜悄然落在边关的榆树上,

拂晓的号角在城楼吹响,

陪伴着那轮孤寂的汉家明月。

无数边塞的鸿雁徘徊不前,

难以飞越这关隘;

悲怆的《小单于》曲调,

被萧瑟的秋风卷入云霄。

重点注释

晓角:拂晓时分吹奏的号角,是古代边塞军营的计时信号,也用于警报和召集士兵。角声通常凄厉悲凉,容易引发思乡之情。

边霜:边塞的寒霜,既点明了时节为深秋或初冬,又暗示了环境的艰苦和荒凉。边字强调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堕关榆:堕指寒霜降落;关榆即边关的榆树,是古代边塞常见的树木,常被用作边关的象征。榆树耐寒,其落叶常标志着深秋的到来,这里既写景又暗示时光流逝。

当城:对着城楼,当有面对、正当之意,描绘出号角声在城楼下回荡的场景。

汉月孤:指像汉朝时那样的明月孤独地悬挂在天空。汉月并非实指汉朝的月亮,而是借用汉朝强盛时期的边塞意象,寄托着诗人对盛唐边防的追忆和对当前局势的感慨,孤字既写月亮的状态,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

塞鸿:边塞的鸿雁,古代诗歌中常以鸿雁象征信使或游子,这里的雁群飞不度暗示了边塞的遥远和隔绝。

飞不度:无法飞越(关隘),既写雁群因角声受惊而徘徊不前的实景,又隐喻征人难以归乡的处境。

小单于:唐代乐府曲名,属横吹曲辞,多表现边塞征战题材,曲调悲凉哀怨。这里既指实际吹奏的乐曲,又暗合匈奴首领单于之意,暗示边患未平。

三、作者生平与创作特质

边塞诗坛的声情圣手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宗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授郑县尉。因久不升迁,遂弃职游历幽州及河朔一带近20年,这段边塞经历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他在《从军诗序》中自述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可见其对边塞生活的深切体验。

李益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期多作大历体诗歌,风格清丽;从军期间(780—799)创作了大量边塞诗,风格转为雄浑悲凉;入仕朝廷后则多写台阁体和闲适诗。《听晓角》创作于其第五次从军期间(贞元四年至七年,788—791),当时他在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府任掌书记,这一时期是其边塞诗创作的成熟期。

以声传情的艺术匠心

李益尤以边塞七绝著称,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其可与太白、龙标竞爽。他的边塞诗最显著的特色是对声音意象的精妙运用,善于通过笛声、角声、雁鸣等听觉元素营造意境,触发情感。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听晓角》的吹角当城汉月孤异曲同工,都是以乐声触动乡愁的佳作。

与盛唐边塞诗人相比,李益的作品更注重写实与心理刻画。他不刻意渲染边塞的奇丽风光,而是聚焦于戍边生活的细节与征人的内心世界。这种转变既源于个人的边塞经历,也反映了中唐时期国力衰退、边患加剧的社会现实。《听晓角》中边霜堕关榆的细致描写和汉月孤的情感寄托,正是这种创作风格的典型体现。

四、历史语境与创作背景

个人遭际与边防危机

《听晓角》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四年至七年(788—791)之间,正值李益在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府担任掌书记期间,这是他第五次从军经历。邠宁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彬县,是防御吐蕃入侵的重要军事据点。此时的李益已过不惑之年,历经多次宦海沉浮,对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时期的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国力衰退,边防松弛。吐蕃频繁入侵,贞元三年(787)甚至发生了平凉会盟的惨败,唐军损失惨重。边塞将士长期戍守,归期无望,这种现实状况在李益的诗歌中得到了真实反映。《听晓角》中的塞鸿飞不度既写自然现象,也暗示了边塞与内地的隔绝,反映了当时紧张的边防形势。

中唐边塞诗的转型

李益生活的中唐时期,边塞诗创作发生了显著转变。与盛唐时期昂扬豪迈的风格不同,中唐边塞诗更多地表现战争的残酷、戍边的艰辛和思乡的悲苦。正如研究指出的,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和对凄凉现实的哀叹。

《听晓角》便体现了这种转型。诗中没有盛唐边塞诗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阔,也没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情壮志,取而代之的是边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