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李益《春夜闻笛》赏析与习题解析
淮北寒山的军营中寒意未消。被贬谪从军的李益正辗转难眠,忽然一阵悠扬的笛声划破夜空,那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如泣如诉,在寂静的春夜里扩散开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客们闻声相聚,望着窗外朦胧的月色,不禁泪湿衣衫。当笛声渐歇,天边传来北归大雁的鸣叫声,诗人忽然意识到:春天已至,大雁尚能北返,而自己的归期却依旧渺茫。这瞬间的感悟被凝结在《春夜闻笛》这首诗中,成为中唐边塞诗中以乐声写乡愁的典范之作。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极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春夜闻笛的场景,却蕴含着深沉的思乡之情与人生感慨,展现了李益雄豪清秀的独特诗风。
一、诗作原文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二、白话译文与字词精解
白话译文
寒冷的寒山上传来悠扬的笛声,
仿佛在呼唤着春天的归来;
被贬谪的游子们相对无言,
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衫。
洞庭湖上一夜之间飞来无数大雁,
它们不等天亮就全都向北飞去。
重点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这里不仅指实际地理位置,更暗示了环境的苦寒与诗人心境的凄凉。
吹笛唤春归:笛声吹奏的可能是《梅花落》等思乡曲调,唤春归既指笛声仿佛在呼唤春天到来,又暗喻游子渴望归乡的心情。唤字赋予笛声以人的情感,形象生动。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从军,也属迁客之列,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处境。
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是大雁迁徙的重要途经之地。这里并非实指,而是用洞庭湖的意象代指南方水乡,与诗人当时所处的淮泗流域形成空间对照。
无穷雁:形容大雁数量极多,无穷既写雁群规模,又暗示思乡之情的绵延不绝。
尽北飞:全都向北飞去。大雁北归是初春的物候特征,这里以雁群北飞反衬诗人无法归乡的处境,尽字强调了雁群行动的一致性与急切性。
三、作者生平与创作特质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宗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授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因久不升迁,遂弃职浪游幽州及河朔一带近20年,这段边塞经历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他曾从军十八载,五在兵间,对边塞生活有切身体验,这使得他的边塞诗不同于盛唐诗人的浪漫想象,而充满了写实色彩与真情实感。
李益现存诗174首,其中边塞诗约50首,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弱。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带有盛唐余绪,充满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的豪情壮志;后期则随着心境变化与时代变迁,转向表现边塞的苦寒与戍卒的思乡之情。《春夜闻笛》便属于其后期作品,体现了他成熟的创作风格。
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李益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其诗歌风格被评为雄豪清秀。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其七绝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李益边塞诗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乐声意象的巧妙运用。他善于通过笛声、芦管、胡笳等乐器声来渲染边塞氛围,抒发思乡之情。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本诗寒山吹笛唤春归异曲同工,都是以乐声触发乡愁的佳作。这种手法继承了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传统,又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另一特点是写实手法与心理刻画的结合。不同于盛唐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浪漫描绘,李益更注重表现边塞生活的真实艰辛和戍卒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歌写征戍之情,览关山之胜,极辛苦之状,善于捕捉典型场景和细节,传达人物的复杂情感。《春夜闻笛》中迁客相看泪满衣的细节描写,便生动刻画了贬谪之人的共同悲戚。
四、历史语境与创作背景
贬谪生涯的真实写照
《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李益的生平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的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说明此诗是他贬谪从军南来时所作。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的藩镇势力,使得求仕文人依附藩镇不再是入仕捷径,反而可能招致政治嫌疑。李益就曾因不上望京楼之句涉嫌怨望而遭降秩,这种政治环境加剧了他的漂泊感与思乡之情。
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李益生活的中唐时期,边塞诗创作已从盛唐的昂扬进取转向写实与感伤。盛唐诗人如高适、岑参等人笔下的边塞,充满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浪漫想象,即使描写苦寒也带着豪情壮志;而中唐时期,国力衰弱,边患不息,严酷的现实使得边塞诗更多表现戍边的孤独凄苦,战争造成的死伤,归期无望的现实。
《春夜闻笛》便体现了这种时代转变。诗中的笛声不再是盛唐边塞诗中助威壮行的号角,而是唤起乡愁的催化剂;诗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