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沈从文与王:始于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经验跨界对话
引言:沈从文与王澍的跨界对话
沈从文(1902-1988)与王澍(1963-)的对话始于1987年。这一年,尚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求学的王澍根据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记载的1934年返乡路线,沿着湘西沅水,一村一站地走,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旅行。
2012年,王澍凭借他21世纪以来的建筑实绩获得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这一世界性荣誉的中国本土建筑师。王澍在后来重返母校的公开演讲中,特别谈及沈从文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一直到今天,沈从文对我来说都像是精神的标杆,他带给我的那种人性的温馨、温和的反思和疑问,深深地影响着我。包括我设计的建筑所传递出的感觉,都有沈从文的影子。我会经常在脑海中与他‘对话’,这也是某种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锻炼。”①在2014年发表的文化随笔《隔岸问山》中,王澍更详述1987年在湘西的“启悟”:所见近乎“观看一张典型北宋山水画”,一路走来更有“走入画中去游”;吊脚楼的独特形制—“连绵起伏的木构瓦屋面”②颠覆了中国建筑史的固有知识,让他意识到已渗透现代建筑学理念的《中国建筑史》教材与中国建筑实存之间的巨大鸿沟。
青年王澍缘何对沈从文及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产生兴趣?这或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界“重新发现”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的浪潮有关,但在思想丛生、理论狂飙的1980年代,重估沈从文思想与作品的声浪并未汇聚成主潮;或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寻根热”有关,但中国本土对“地方性”的发现也不限于湖南一地,王澍本人也从未论及“当代”寻根作家一脉对自己的影响。实际上,1990年代后,“寻根”已成为历史,王澍却持续地与“现代”作家沈从文“对话”,并在沈从文的提示下一次次地“重返”中国乡村。显然,王澍对沈从文和湘西世界的持久兴趣并非一时一地的“文化热”“寻根潮”所能概而论之。
尽管已有学者指出沈从文传统在当代文坛连绵不绝的回响③,但这一传统的跨界性质和“泛文”内涵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正视。④沈从文后半生转向工艺美术研究,作为1949年后最早关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学者之一,其篳路蓝缕之功毋庸多言,他对美术、考古领域后辈学者的影响绵延至今;如将眼光进一步偏离,不难发现,导演侯孝贤、贾樟柯、建筑艺术家王澍都曾不同程度地论及沈从文的影响,他们以电影、建筑等不同门类的艺术语言与沈从文的作品和思想“对话”,凸显乃至激活沈从文传统的“泛文”内涵。
那么,王澍如何回应沈从文的“泛文”观念?王澎与沈从文的对话涉及哪些中国现代经验的关键话题?王澍在新世纪以来的建筑艺术实践又为重勘1980年代“沈从文热”乃至“文化寻根热”提供了怎样的线索?本文试图解答上述问题。
一、对话之一:从中国文人诗画传统到现代“泛文”观
王澍是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但在不同场合,他不止一次强调自己的“文人”(literati)身份,以“多线索平行发展”的“文人”自居,直言“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①,甚至他个人建筑工作室的命名—“业余”—也透露了对所谓“专业”建筑师身份的质疑乃至批判。③王澍显然意识到在现代学科分野确立之前,还存在更为古老、深植于中国本土的文人传统,并自觉地将自我置于这一深长传统之中,将个人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归诸绘画、书法、文学等不同领域的“长期艺术训练与自我修养”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澍的文学素养,他在公开讲演、学术文章中,论及沈从文、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尔维诺、阿兰·罗布-格里耶等中外文学名家,睿见迭出;他于2016出版的学术文集《造房子》,因兼具散文笔调与学理深度,被界定为“建筑文化随笔”。
相较而言,沈从文虽从未公开以文人自诩,但无论是少年时代在湘西研习书法并通过古物古画领会古典世界的经历,还是置身“五四”后整体趋新的时代氛围却始终追慕古旧之物的心态,抑或晚年潜心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学术实践,都映显着他身上“多线索平行发展”的文人印记。实际上,在“五四”以来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作家中,沈从文的跨界尝试并非特例。如对鲁迅、闻一多、林徽因、凌叔华、艾青等曾在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现代作家加以考察,不难发现他们在文学之外均有令人惊异的艺术才华和“泛文”观念。
“新”与“旧”的对崎、现代与传统的碰撞、来自西方的思想理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构成了叙述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流话语。在一般的文学、文化史叙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遇文学革命与美术革命,中国传统文人的“诗画一律”传统被现代意义的“文学”“美术”概念取而代之,并演进出独立的学科体系,然而无论是沈从文等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在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实践,还是王澍等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者对文人传统的自觉追认,都印证着主流话语之外亦有深远“潜流”,实证着中国文人诗画传统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潜在影响。
(一)“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