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4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docxVIP

部编2024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部编2024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

公车上书:变革先声的激昂呐喊?

1895年春,北京的会试考场外,气氛凝重得近乎压抑。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如一记重锤,敲碎了国人心中的幻想,《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更是像阴霾般笼罩着整个京城。此时,康有为、梁启超两位有志之士,正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

康有为,这位来自广东南海的举人,自幼饱读诗书,却对国家的积弱深感痛心。他游历香港等地,目睹西方列强的先进与强大,心中逐渐萌生出变法图强的念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同样才思敏捷,满怀救国热忱。二人得知朝廷即将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赔偿巨额白银,心中的愤怒如火山般喷发。?

康有为与梁启超商议后,决定发起一场联名上书活动,号召天下举人共同向朝廷请愿,拒绝签订《马关条约》。他们率先在广东籍举人中发起倡议,得到了众多响应。4月22日,湖广两省的举人也纷纷前往督察院联名上书,一时间,各地举人如同被点燃的烽火,纷纷响应。?

康有为眼见十八省千余名举人积极参与,意识到这是一次推动变革的绝佳契机,于是他奋笔疾书,起草了一份长达万字的上皇帝书。在这份饱含深情与悲愤的上书中,康有为系统地提出了“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和“教民之法”。他指出,国家若要富强,必须发展近代工商业,改革税收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养民则要注重农业发展,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改善民生,救助贫困百姓;教民更是关键,要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1895年5月2日,在康梁的组织下,一场规模浩大的“公车上书”拉开帷幕。十八省举人以及数千民众,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齐聚都察院门前。他们手中高举着上书,眼神中充满期待与坚定,希望能通过此举,让朝廷听到他们的呼声,改变国家的命运。然而,都察院的官员们却将这些举人视为“闹事者”,以种种理由拒绝帮他们呈递上书。?

尽管“公车上书”最终失败,未能送达光绪帝手中,但上书的内容却如同一颗颗火种,在民间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开来。它传递了新思想,点燃了人们心中变革的希望之火,推动了变法维新的改革浪潮,成为戊戌变法的先声,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富强继续探索前行。?

康有为与光绪帝:变法路上的艰难携手?

1895年5月29日,康有为以进士的身份,呈上了一篇一万三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在书中,他详细阐述了变法的内容,从政治制度的革新,到经济发展的规划,再到教育体系的改革,无一不涉及。他以犀利的笔触,痛陈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只有变法,才能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这封饱含心血的上书,终于在6月3日呈到了光绪帝手中。?

光绪帝,这位年轻的皇帝,自登基以来,一直渴望有所作为,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深知,大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腐败的官僚体系,外有列强的虎视眈眈。当他读完康有为的上书后,不禁眼前一亮,对康有为的见解和才华赞许有加。从此,康有为等改良主义者与光绪帝开始有了接触,光绪帝试图借助他们的力量,推行变法,实现国家的富强。?

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官僚们,也看到了变法的希望,愿意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合作。翁同龢亲自拜访康有为,二人就变法的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商讨。在康有为的策划下,翁同龢命人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诏书,满心期待能通过光绪帝颁布,开启变法的征程。然而,翁同龢深知变法之路困难重重,慈禧太后等守旧派势力强大,必然会极力反对变法。于是,他想请求恭亲王奕?出面主持变法,以增加变法成功的筹码。但恭亲王奕?出于对局势的担忧,拒绝了翁同龢的请求,康有为的这一计划无奈失败。?

尽管遭遇挫折,康有为并未放弃。为了让更多清朝封建官僚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1895年7月,他在北京创办了《中外纪闻》报。该报由梁启超、麦孟华等人撰稿,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介绍,以及对中国现状的深刻剖析和变法的倡导。报纸定期分送给在北京的官员,希望能借此启发他们的思想,争取更多人对变法的支持。?

随后,康有为等维新派又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以“求中国自强之学”为宗旨,通过举办演讲、讨论等活动,鼓吹变法,制造舆论。一时间,强学会和《中外纪闻》报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也日益高涨。清廷中一些投机官僚,看到维新变法的势头越来越盛,也纷纷表示支持,试图在这场变革中谋取利益。然而,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却对变法深恶痛绝,他们视强学会和改良主义的传播为洪水猛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1896年1月,守旧派官员杨崇伊诬陷北京强学会“结党营私”,慈禧太后听闻后,立即下令强迫光绪帝关闭强学会,并禁止《中外纪闻》的刊登。在守旧派的打压下,一些原本支持强学会的投机官僚纷纷与强学会断绝关系,北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h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个人会员请填写与您文档内容相关的关键词作为昵称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