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 相关性肾病病理特征、病因、发病机制、关键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病理图谱.doc

HIV 相关性肾病病理特征、病因、发病机制、关键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病理图谱.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HIV相关性肾病病理特征、病因、发病机制、关键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病理图谱

肾脏疾病是HIV感染患者中的常见并发症,约有10%~15%的患者可出现白蛋白尿。在?HIV相关性肾病(HIV-associatednephropathy,HIVAN)中,约90%的患者为非洲裔人群,发病年龄可涵盖各个阶段。HIV感染相关的肾脏病谱广泛,包括HIVAN(以塌陷性肾小球病为主要表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微小病变、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及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的HIV免疫复合物性肾病(HIVICK)等。

HIVAN患者常见双肾体积增大,临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起病时即常伴血清肌酐升高,病情进展迅速,约半数患者在3年内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自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ombinedantiretroviraltherapy,cART)成为HIV感染的标准治疗方案以来,HIVAN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病理特征-

光镜检查: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出现节段性或弥漫性塌陷,伴脏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与肥大。肥大的脏层上皮细胞内常可见蛋白小滴。肾小管常呈微囊性扩张,间质中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活动性炎性浸润,常伴小管炎和间质水肿。

免疫荧光显微镜:通常未见或仅可见少量免疫沉积(塌陷区域可见非特异性的IgM和C3染色)。脏层上皮细胞内的蛋白小滴可能对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染色阳性。

电镜检查:肾小球基底膜表现为皱缩和塌陷,覆盖的脏层上皮细胞明显肥大和增生,胞质内可见大量空泡和蛋白小滴。足突广泛融合,系膜区沉积极少或缺如。内皮细胞内可见小管网样结构(tubuloreticularaggregates),该特征有助于与特发性塌陷性肾小球病鉴别,后者通常不出现此结构。在接受cART且病毒载量较低的患者中,该结构可减少甚至消失。

-病因/发病机制-

HIVAN的发生与HIV感染直接相关,已有实验数据支持肾脏上皮细胞被HIV直接感染即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在非洲裔美国人群中,携带APOL1基因风险等位变异者发生HIVAN的风险显著增加。

-关键诊断要点-

1.足突广泛融合

2.内皮细胞内可见小管网样结构

3.缺乏免疫复合物沉积

4.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出现节段性或弥漫性塌陷,伴脏层上皮细胞增生

5.肾小管呈微囊性扩张,伴有活动性间质性炎症

-鉴别诊断-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壁层上皮细胞增生,但一般不伴有上皮细胞内蛋白重吸收小滴。该类病变常伴节段性坏死、肾小球基底膜断裂以及纤维素样渗出,与塌陷性病变可加以区分。

塌陷性肾小球病还可继发于其他病因,如感染(如细小病毒B19)、药物(如双膦酸盐、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严重血管病(如TMA或可卡因使用),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能为特发性病变。

如患者有HIV感染病史,且组织学中可见内皮细胞内小管网样结构,提示塌陷性病变可能由HIVAN引起。

-病理图谱-

图1:HIV相关性肾病(HIVAN),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伴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塌陷及肾小管囊性改变,囊内充满蛋白样物质(Jones银染)。

图2:HIV相关性肾病(HIVAN),表现为塌陷性病变,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节段性塌陷,以及覆盖其上的脏层上皮细胞增生,胞质内可见蛋白小滴(Jones银染)。

图3:HIV相关性肾病(HIVAN),内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小管网样结构(电子显微镜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医学资料+白衣侠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专业医学资料提供,解决您后顾之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