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剖析与中医辨证分型探究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玫瑰痤疮,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国外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人群患病率波动于1%-22%之间。在国内,虽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研究报道,但小样本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已达6.5%。英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总发病率为16.5/万人/年,每年约有4500例新增确诊患者。2016年德国一项前瞻性研究报道,玫瑰痤疮总体患病率为12.8%。
玫瑰痤疮主要累及面中部,以面部阵发性潮红、反复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伴炎症性的丘疹、丘脓疱为典型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鼻赘或眼部损害。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患者面部皮肤外观的改变,引发尴尬、自卑等负面情绪,还会对患者的社交、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进而降低其生活质量。比如,患者可能因为面部的红斑、丘疹等症状,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逐渐减少社交活动,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且,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神经血管调节、皮脂腺和眼部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多个方面,还与内分泌失调、毛囊虫感染、饮食刺激、不良情绪、紫外线照射、微生物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这使得其治疗面临诸多挑战。
中医对玫瑰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在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称之为“酒齄鼻”“赤鼻”“鼻赤”等。古代医家认为,脾经郁热、饮酒感寒、肺经风热、血热郁滞、酒湿伤脾等皆可导致该病的发生。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将玫瑰痤疮大致分为肺经风热证、肝郁血热证、脾胃湿热证和痰瘀互结证等证型,并提出了脾阳不足、肝郁气滞、毒浊瘀阻、阴虚火旺、虚阳上浮等新的观点。深入研究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的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而系统分析其中医辨证分型,则能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从调整人体内部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方面入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疾病的复发。因此,对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玫瑰痤疮临床特点的研究已较为深入。美国国家玫瑰痤疮协会专家委员会(NRSEC)在2002年将玫瑰痤疮分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ETR)、丘疹脓疱型(PPR)、肥大增生型(PHY)和眼型(OC)玫瑰痤疮4个亚型。ETR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红斑,由触发因素和毛细血管扩张而加重;PPR以炎性丘疹和脓疱为主要特征;PHY常出现组织增生、肥大,多见于男性鼻部;OC则主要累及眼部,可出现眼干、异物感、视物模糊等症状。研究还发现,玫瑰痤疮在肤色白皙(FitzpatrickⅠ~Ⅲ型)的人群中更为常见,且女性发病年龄一般在35岁以后,61-65岁发病率最高,男性多在50岁以上发病,发病高峰在76-80岁。
在发病机制方面,国外研究认为其涉及固有免疫系统、神经血管失调、皮脂腺和眼部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内源性因素如遗传因素、精神因素、肥胖,外源性因素如紫外线、微生物感染、吸烟、饮酒等,都可能通过激活先天及适应性免疫或影响神经血管调节从而参与到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中。例如,研究发现北欧人群尤其是凯尔特人群玫瑰痤疮的发病率最高,且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单卵双胎双胞胎同时患玫瑰痤疮的概率高于杂合双胞胎,谷胱甘肽S转移酶、维生素D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白细胞抗原等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治疗上,国外多采用生活方式改变、外用药物、口服药物以及激光治疗等方法。建议患者避免饮酒、吸烟、热饮、紫外线照射等诱发因素,减少使用去角质或含酒精等产品,加强防晒。外用药物方面,针对ETR型患者可使用0.33%溴莫尼定凝胶、1%羟甲唑啉乳膏等收缩面部血管;PPR型患者的一线用药是外用1%伊维菌素乳膏、15%壬二酸、0.75%甲硝唑凝胶等。
国内对玫瑰痤疮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虽然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研究报道,但小样本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已达6.5%。在临床特点的认识上,与国外分类相似,也注重各型的症状表现及发展规律。在中医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成果。
中医对玫瑰痤疮的认识源远流长,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称之为“酒齄鼻”“赤鼻”“鼻赤”等。古代医家认为,脾经郁热、饮酒感寒、肺经风热、血热郁滞、酒湿伤脾等皆可导致该病的发生。现代医家在古人的基础上,将玫瑰痤疮大致分为肺经风热证、肝郁血热证、脾胃湿热证和痰瘀互结证等证型。部分医家还提出了脾阳不足、肝郁气滞、毒浊瘀阻、阴虚火旺、虚阳上浮等新观点。在治疗上,中医采用内治法、外治法及中医综合疗法。内治法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如肺经风热证常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深度解析.docx
- 猪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NS1、VP2基因的克隆测序与分析:探寻病毒遗传奥秘.docx
- 猪蛔虫感染期幼虫差异表达基因解析:鉴定、克隆与深度分析.docx
- 猪血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探究:多维度分析与展望.docx
- 猪链球菌2型EF与MRP基因串联表达及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构建与评估.docx
- 猴痘病毒PCR与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构建与应用.docx
- 玉米穗上多叶基因的精细定位与转录组分析:解析玉米产量提升的遗传密码.docx
- 王亚伟执掌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的绩效归因与投资智慧探究.docx
- 玫瑰石斛功能成分剖析及生物碱含量动态变化研究.docx
- 环保业海外投资股权战略剖析——以雪迪龙公司为样本.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