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新高考一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含作文分析立意)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数字人文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在学术界引发广泛讨论。其核心在于运用数字技术对人文资料进行采集、分析与呈现,推动人文研究范式的革新。传统人文研究依赖文献考据与文本细读,虽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却常受限于资料的碎片化与研究视角的单一性。数字人文通过大数据分析、可视化技术等手段,可将分散的历史文献、艺术作品等转化为结构化数据,进而揭示隐藏的关联与规律。例如,对《全唐诗》进行文本挖掘,能统计出唐代诗人使用“月”“酒”等意象的频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诗人行迹图,从而更立体地呈现唐代文学的地域特征与文化传播路径。
然而,数字人文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学者担忧,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人文研究“去人性化”。人文研究的本质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若仅以数据模型衡量复杂的情感与思想,可能会消解文本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如某研究通过情感计算分析《红楼梦》人物对话的情感倾向,虽得出“林黛玉负面情绪占比67%”的结论,却难以捕捉“葬花词”中“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哲学意蕴。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需以大量数据为基础,而许多珍贵的人文资料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尚未实现数字化,这成为制约数字人文发展的重要瓶颈。
数字人文的未来,或许在于“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技术工具应服务于人文问题的解决,而非替代人文思考。研究者需明确“为何用技术”“如何用技术”,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人文研究者需提升数字素养,掌握基础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能,同时保持对人文价值的敏锐感知。唯有如此,数字人文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人文研究创新的动力,而非技术主导下的“数字游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人文通过技术手段将分散的人文资料结构化,有助于揭示传统研究难以发现的关联。
B.《全唐诗》的文本挖掘案例说明,数字技术能从量化角度补充传统文学研究的不足。
C.情感计算分析《红楼梦》的例子表明,技术手段完全无法触及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
D.数字人文的发展既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研究者保持对人文价值的思考与坚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人文研究因资料碎片化和视角单一,已无法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求。
B.数字人文的核心是技术革新,只要掌握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就能推动研究范式转变。
C.人文资料未完全数字化是数字人文发展的瓶颈,因此应优先推进所有资料的数字化。
D.数字人文要避免“去人性化”,需明确技术的工具属性,服务于人文问题的解决。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数字人文”研究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学者通过校勘《史记》不同版本,考订“鸿门宴”细节的文献差异。
B.团队利用数据库统计《诗经》中“水”意象的出现次数,结合地图标注相关诗章的地理分布。
C.教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敦煌壁画,讲解唐代佛教艺术的审美特征。
D.学生手工整理《四库全书》目录,制作纸质版分类索引便于查阅。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研究的差异。(4分)
5.某高校拟举办“数字人文:技术与人文的平衡”研讨会,假设你是参会者,请结合材料,为研讨会提供两条可行的讨论方向。(6分)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灯影里的老匠》
王师傅的竹器铺在巷尾,门楣上“竹韵”二字已被风雨浸得发旧。铺子不大,靠墙摆着几排竹篮、竹椅,窗台上晾着未完工的竹编蝈蝈笼,竹丝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王师傅,编个菜篮。”
“好嘞,明儿来取。”
王师傅头也不抬,手里的竹刀灵活地游走。他选的是三年生的毛竹,竹节均匀,剖成篾片时,宽窄薄厚分毫不差。年轻时,他跟着师父学了十年,单是“起底”这道工序,就练了整两年——竹篾交叉的角度、收边的力度,稍有偏差,篮子就会歪扭变形。
孙子小阳放暑假了,总爱蹲在铺子门口玩平板。“爷爷,你这竹器多土啊,现在谁还买?”小阳指着手机里的视频,“你看,人家用3D打印做的篮子,又轻又漂亮。”
王师傅没接话,指尖的竹篾“咔嗒”一声绷直。他想起三十年前,巷子里家家都有他编的竹器:竹摇篮摇大了一代娃,竹食盒装过多少碗热饭,竹书架码着老人们的《三国》《红楼》。那时候,竹器是日子里的烟火气,是手艺人的底气。
入秋的雨来得急。小阳缩在铺子里看雨,王师傅却翻出陈年的竹料。“爷爷,你要干吗?”“编个竹灯。”王师傅摸出打火机,将竹篾烤出弯度,“你说现在的娃喜欢亮堂的、新鲜的,我试试。”
竹灯的骨架渐显:十二根竹篾围成圆,每两根之间编出镂空的云纹。王师傅在灯腹里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