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历史文化构成——以闽北樟湖蛇崇拜为考察中心
民间信仰一直都是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重点内容,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自二十世纪初的北京妙峰山再到对河北龙牌会、珠江流域的深入调查研究,在长时间、多学科的参与之下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认为“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民间的信仰和仪式常常相当稳定地保存着其演变过程中所积淀的社会文化内容”[1],从而将“共时态中见到的乡村庙宇及其仪式行为,视为一个复杂的、互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的结晶和缩影”[1],也成为了共识。但目前主要关注点或集中于碧霞元君、妈祖、保生大帝等影响范围较广的神灵,或集中于江南、闽台、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对地方性神灵的研究并不充分。因此,本文以樟湖蛇崇拜这一地方民间信仰为对象,通过文献梳理和更加广泛的田野调查,将其放在地方社会中重新进行阐释,并从中解读出闽北山区的历史文化构成。
一、樟湖蛇崇拜概况
樟湖,全称“樟湖坂镇”①,隶属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与林耀华的“金翼之地”相距约三十公里,位于闽江中游,是延平、尤溪、古田交界之处。当地民间信仰庙宇、神灵众多,既有传统的观音堂,也有顺天圣母庙(祀陈靖姑)、钟灵庵、聚灵庵、显灵庵(以上三庵祀齐天大圣)、伏虎庙等福建地方神灵,而蛇崇拜即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民间信仰。其信仰以闽江边的蛇王庙为核心②,祀奉蛇王连公。每年正月初一至二十,当地都会以姓氏和村落为单位,地方社庙为中心,轮流开展游“蛇灯”。③
而七月初七传说是蛇王连公的诞辰,在这一天将抬出蛇王庙的连公像进行巡境游行。每年的农历六月,樟湖地区的村民们就会开始抓蛇以备游神之用。2020年虽没有举办活动。但根据往年的资料及介绍,去年整个游神队伍为以下顺序:(1)开道锣;(2)肃静、回避牌;(3)会标(活动组委会);(4)水陆平安匾;(5)总管爷(神像);(6)三眼真人(神像);(7)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牌;(8)蛇队方阵(由身上缠绕着各种蛇类的群众组成,既有青年人也有小孩)、蛇亭(里面盘着一条蟒蛇);(9)千龙大将(神像);(10)少爷(神像);(11)顺天府彩亭;(12)长矛旗方阵;(13)兵器方阵;(14)清道锣;(15)长号;(16)拖板方阵;(17)连公(1);(18)连公一;(19)枷板方阵;(20)连公二。游蛇队伍遍游镇上街道,家家门户大开,妇女、儿童和老人都会在家门口举着香火向蛇神顶礼揖拜。逢叉路口,队伍中就放响土炮。到街中心,要进行舞蛇表演。直至中午,游蛇队伍才回到蛇王庙前,将菩萨请上宝座,把活蛇王放于案台中央,接受镇民礼拜。这些祭蛇仪式完成之后,人们便将手中的活蛇送往闽江边放生,整个游蛇神活动才告结束。
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息息相关,不仅是对当下的民众日常生活有着深刻影响,更与地方社会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从现存的建筑及仪式可以看出:樟湖蛇崇拜民俗“应属于闽越先民的图腾崇拜形式之一,从它的源流来看,当属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产物”[2]。但也应看到,除闽越文化及入闽汉人所带的汉文化之外,依靠闽江所形成的水运文化及船民群体在蛇崇拜的形成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地方社会中的闽越土著
商周时期福建称“闽”,是土著闽族的居住地。④公元前334年,楚威王灭越,史载“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3]。其中一支来到福建与闽族结合,形成闽越族。闽越族以蛇为图腾,考古资料已多有证明[4],文献资料最早见于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其中记载伍子胥奉吴王命建造城池,以“玄蛇门者,以象地户。……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5]。又记载吴国打败越国以后,勾践派人伐神木一双,将其雕治磨削,状类龙蛇,献之以吴。[5]尽管有着某些质疑⑤,但认为闽越族以蛇为图腾大致不会错。
至战国末期,闽越王为无诸,秦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3]。后助刘邦打项羽有功,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3]。武帝时,闽越政权被灭,“于是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3]。但并不是所有闽越人都被迁徙走,“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6]。而如今的闽北和闽东本就是原先闽越族的主要生活地带,这一时期也依然有着许多闽越族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这些闽越族人有些改汉姓、习汉俗,逐渐融入到入闽汉人之中,重新回到谷地与汉民共同生活,有些则继续在山中讨生,后世的文献多称之为“山洞蛮獠”,游离于朝廷管理体系之外。
因此,闽越人群的存在为闽越文化的遗留和传承提供了主体。即便是重新回到谷地与汉人共同生活的闽越人,他们所携带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