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魏晋至隋唐时期第6讲三国至隋唐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VIP

2026年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魏晋至隋唐时期第6讲三国至隋唐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生用书?第47页

第6讲三国至隋唐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了解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考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结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第二目中的“历史纵横”栏目,说明“门阀政治”是一种皇权政治的变异。

提示:“门阀政治”与常态的皇权政治不同。“皇权政治”指皇帝专制,皇权独尊,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官僚政治,尊崇儒家正统,而“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共同治理国家,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异。

2.试从拓跋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两个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示:如果单从鲜卑族的发展来看,孝文帝改革“使拓跋民族走向消亡”;但如果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看,孝文帝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伟大改革家和政治家,其改革加深了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1.政权更迭

2.士族崛起

自三国、西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士族阶层形成。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统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3.民族交融

(1)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他们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4.北魏孝文帝改革[链接选必1·第4课]

背景

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②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内容

①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后期:迁都洛阳、易服饰、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

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巩固了北魏政权,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魏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学生用书?第48页

信息获取——东晋南朝北伐失利

材料东晋南朝曾经数次北伐,但都未能成功。东晋桓温北伐关中,进至灞上。《晋书·桓温传》记其事有云:“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苻)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对于北伐,王羲之曾言“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伐魏,“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而“江南白丁轻进易退,卒以败师”。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读史:材料主要介绍了东晋南朝北伐的条件及其结果。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北伐失利的原因。

提示:经济重心仍在北方,物力南不及北;运输存在困难,粮草补给不足;南人不热心北伐;军事实力南不及北。

【拓展深化】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的成因

根源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阶级

豪强地主、士族势力长期存在发展。二者是长期分裂割据的阶级基础,又是阻碍统一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经济

北方持久战乱经济破坏;南方经济初步开发,没有压倒性优势

政治

北方五胡内迁彼此征伐、矛盾尖锐复杂;南方士族腐化,中央集权削弱;没有形成压倒性强有力政权

民族

内迁南迁,民族冲突碰撞,民族政权混战不休、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问题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运动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和连绵不断的战乱,引发了一股股气势磅礴的移民运动。西晋末年,逃生的中原人民大多迁到江左定居,与当地人民同耕共织。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涌向中原地区。淝水之战以后,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推行一系列仿效汉族封建制度的政策。平城成为吸附与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与文化的大熔炉,一直传续到孝文帝统治时期。孝文帝改革使融汇于平城的文明潮流随之涌向洛阳。在江左的东晋、宋、齐各朝发扬的典章制度与学术文化,也随着南北士人的交往而互传,从而形成南北文化不断地交流融汇的生动态势。

——摘编自李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运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27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8月0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