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二十章
抗心律失常药;第一节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掌握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普萘洛尔、胺碘酮和维拉帕米等的药理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重要不良反应。
熟悉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决奈达隆、索他洛尔、伊布利特、尼非卡兰、地尔硫?、腺苷和伊伐布雷定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特点。
了解普鲁卡因胺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特点。;第二十章抗心律失常药;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2.快反应电活动和慢反应电活动特点;3.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
指膜电位水平与0相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4.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ERP)
除极开始到膜电位恢复至对新刺激产生可扩布动作电位之前的这段时间。
反映:快钠通道在除极后恢复到能有效地开放所需时间。;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一、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一)降低自律性
促进K+外流而增大最大舒张电位,使其较远离阈电位。
抑制慢反应细胞4相Ca2+内流。
抑制快反应细胞的4相Na+内流。
(二)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减少早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加速复极(如促K+外流)。
减少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阻滞Ca2+、Na+内流。;(1)消除单向传导阻滞:
促进K+外流。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常用抗心律失常药;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一)Ⅰa类药物
奎尼丁(quinidine)
1.体内过程
2.药理作用
3.作用机制
;1.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吸收迅速,达峰时间为1~2小时,生物利用度为70%~80%。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80%~90%,心肌中药物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10倍。
代谢:肝脏代谢,羟化代谢产物仍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
排泄:肾排泄,原形占10%~20%。;2.药理作用
(1)↓自律性:阻4相Na+内流→自动除极速度↓→异位节律↓。
(2)↓传导:阻0相Na+内流→传导↓→(单向传导阻滞→双向传导阻滞)→消除折返。
(3)↑ERP:阻3相K+外流、阻0相Na+内流(心房、心室、浦肯野纤维)→ERP↑→ERP/APD↑。
(4)抑制心肌收缩力:阻钙内流。
(5)对自主神经的影响:↓血压、↑心率(阻断αR和MR)。;3.作用机制
阻滞Na+、Ca2+内流;
阻滞K+外流;
阻断αR和MR。
4.临床应用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主要治疗早复极综合征、短QT综合征以及合并Brugada综合征的心律失常或特发性室颤。由于该药的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已很少用于房颤和房扑的治疗。;5.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为用药初期常见的不良反应,腹泻最常见。
(2)金鸡纳反应(cinchonicreaction):
较长时间用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视物模糊、恶心、腹泻等。;(3)心血管系统方面:
高浓度奎尼丁可致各种心律失常;有增加病死率的风险;
2%~8%患者可出现Q-T间期延长,如延长超过50%应立即停药;
严重的毒性反应被称为奎尼丁样晕厥,应即刻行人工呼吸、胸外按摩、电复律法或应用异丙肾上腺素、乳酸钠等抢救;
静脉注射常引起严重的低血压,应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夜间给药。
(4)过敏反应:
常见发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与奎尼丁相比:
相似处:降低浦肯野细胞的自律性,
减慢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
不同点:无阻断α受体作用;
抑制心肌收缩和抗胆碱作用弱;
严重的毒性反应:红斑狼疮样综合征。;(二)Ⅰb类药物
利多卡因(lidocaine)
1.体内过程
2.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3.临床应用
4.不良反应;1.体内过程
吸收:首过效应明显,常静脉注射用药。
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0%~70%,体内分布广泛。
代谢:绝大部分在肝中代谢。
排泄:肾脏排泄,原形占排泄量的10%。;2.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主要作用于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促进K+外流,并轻度阻滞钠通道。
(1)↓自律性:↑浦肯野纤维4相K+外流,↓Na+内流→↑最大舒张电位。
(2)影响传导:
↓传导:心肌缺血时Na+内流↓→传导↓(单向传导阻滞→双向传导阻滞)。
↑传导:血K+↓、浦肯野纤维部分除极时→K+外流↑→↑传导。
(3)相对↑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JUKI重机LBH-1790AB中文说明书.pdf VIP
- 2025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题02 《西游记》真题练习(单一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
- 2017海南省市政工程综合定额 第十册 拆除工程.pdf VIP
-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年期末试卷(A卷).docx VIP
- 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8月高三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课程教学大纲.pdf VIP
-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第三版课后答案完.docx VIP
- 新时代思想学生读本(高中)4.3《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课件.pptx VIP
- 2017海南省市政工程综合定额 第十一册 措施项目.pdf VIP
- 《核心素养讲座》课件.docx VIP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