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核心素养提升练四十六热考题型示范课含解析新人教版.docVIP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核心素养提升练四十六热考题型示范课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核心素养提升练四十六热考题型示范课

1.(15分)

材料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士兵、服役农夫耕种之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肯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东汉政府采纳“假民公田”的方法来解决小农破产问题。遇到灾荒时,政府把国有的荒田和苑囿以及山川林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接受假田的人,在头三五年可以享受免除租税的待遇,几年以后,就要向国家缴纳40%以上的假税,并担当其他封建义务。如运用公家的牛耕种,则要交更多的假税。从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到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的40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20次。

——《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假民公田”的重要作用。(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阐明“假民公田”与封建土地私有制之间的关系。(9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把国有的荒田和苑囿以及山川林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得出进一步开垦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而且安置流民,缓和了阶级冲突,维护社会安静;由“就要向国家缴纳40%以上的假税”,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第(2)题“假民公田”是国有土地全部制,还存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农夫土地私有制;“假民公田”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作为农夫土地私有制出现危机时的补充。

答案:(1)安置流民,缓和了阶级冲突,维护社会安静;(2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垦,有利于农业生产。(2分)

(2)汉朝时期,国有土地全部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夫土地私有制共同构成封建土地全部制;(3分)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经济中占支配地位;(3分)“假民公田”作为农夫土地私有制出现危机时的补充。(3分)

2.(2024·济南模拟)(15分)

材料西晋武帝登基时,谷贱而布帛贵,晋武帝欲立平余法,用布帛市谷,以为粮储。朝中重臣谓军资尚少,不宜以贵易贱。泰始二年,晋武帝又下诏曰:“今宜通籴,以充俭乏。”然朝中大臣并不认同晋武帝的观点,事竟未行。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厉精于稼穑。泰始四年正月丁亥,晋武帝亲耕藉田。庚寅,诏曰:“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能奉宣朕志,令百姓劝事乐业者,其唯郡县长吏乎!先之劳之,在于不倦。每念其经营职事,亦为勤矣。其以中左典牧种草马,赐县令长相及郡国丞各一匹。”是岁,乃立常平仓,农夫粮食丰收国家则大量购买以不使粮价过低损害农夫利益,且国家也有大量粮食储备,歉收则国家大量出售,以利百姓。

——整理自《晋书·食货志》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目的。(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曲折过程及启示。(9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农夫粮食丰收国家则大量购买以不使粮价过低损害农夫利益”得出保持粮食价格相对稳定和维护农夫利益;依据材料“且国家也有大量粮食储备,歉收则国家大量出售,以利百姓”分析歉收年份国家将储备粮投放市场,有利于缓和阶级冲突,得出稳定社会秩序。第(2)题第一问过程,依据材料“朝中重臣谓军资尚少,不宜以贵易贱”和“然朝中大臣并不认同晋武帝的观点,事竟未行”得出晋武帝曾两次试图设立平籴法,在朝廷大臣的反对下两次努力均未胜利,直到第三次努力,国家才设置了常平仓。其次问启示,由第三次改革才得以胜利推行,得出改革须要坚持不懈;依据材料“泰始四年正月丁亥,晋武帝亲耕藉田……”可知第三次改革之所以可以推行是因为时机得当,得出改革要有适当的时机;结合所学可知任何胜利的改革,必需建立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上,即改革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答案:(1)目的:保持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维护农夫利益;稳定社会秩序。(6分)

(2)过程:晋武帝曾两次试图设立平籴法,在朝廷大臣的反对下两次努力均未胜利,直到第三次努力,国家才设置了常平仓。(6分)启示:改革要有适当的时机;改革须要坚持不懈;改革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3分)

3.(15分)

材料开皇元年(581年),高颎(隋代第一名臣)奉命与郑译、杨素等修订刑律,“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制定新律,奏请颁行。新律废除了枭首、辕身及鞭刑,减轻了徒刑,还取消了一些“楚毒备至”的讯囚酷法,如用大棒、束杖、车辐、鞵底、压踝之类。对旧律作了肯定程度的改进。开皇二年,隋文帝以长安旧城,自汉以来,屡经战乱,凋残日久,在苏威、高颎等人的谋议下,确定在龙首原创建新都,以高颎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颎”,为后来唐代长安的旺盛,奠定了基础。其他行政、官制等各种制度,也大都在高颎的主持下,斟酌损益,建立新的制度,巩固了隋朝的统一局面。在经济方面,自北齐以来,“暴君慢吏,赋重役勤”,贫苦农夫许多被迫沦为豪强的荫户,严峻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高颎建议采纳“输籍定样”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31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